#老司机聊汽车品牌#
相信多少汽车用户都不会否认品牌认知会影响用车的心情,即使国产汽车用户也不例外。
自80年代西方文化侵入开始,品牌认知的概念也被提出;所谓认知当然可以理解为“品牌价值”,这是品牌资产鼻祖「大卫·艾克」提出的理论,这是个美国的掮客。想要理解价格的体现方式,首先要了解品牌认知三要素。
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品牌广告语外国品牌的汽车之所以被热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品牌名称响亮;比如奔驰宝马捷豹路虎与猛禽等等,这些名称听起来就很响亮,虽然用拉丁字母去读这些名称反而有些奇怪,但毕竟汽车个人用户市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仍旧偏低。
重点:“文化的西化”让很多人出现了媚外的心态,所以不论好坏只要是西方国家打造的汽车就“一概全收”——哪怕是洋垃圾。这种现象的形成相当程度的影响了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知,而且是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比如饮食酒水领域谈到高端总会有些伪小资要去啃牛排喝红酒,殊不知什么叫做满汉全席。
其次还有房屋装修用北欧、法式或美式风格,对传统中国风格的设计至少很多80/90后是排斥的;平心而论个人从装修到藏酒也有欧式风格和红酒,友人询问为什么采用这种风格,真实的答案是这种风格的东西价格低廉,仅此而已。但是在汽车领域却是相反的,外国品牌的汽车是普遍很贵但却远没有与其匹配的价值,这就是盲目的品牌认知造成的结果。
是否普遍的品牌认知就说明东西一定好,是否要随这个大流呢?
作为汽车行业分析师仍旧平心而论,在选择汽车时绝对不会“随大流”,当然这是在购车预算允许选择外国品牌豪华汽车和同级国产汽车为前提下,以不想“将就”的初衷而选车的心态。很多网友留言讽刺过我们,说难道很多人选择的汽车都会差,你难道就比那些车主聪明吗?
不客气的评价是确实比你们懂车,咱不说是否比这些车主聪明;因为汽车用户会是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其中必然会有各个行业的精英。但是不要忘记什么叫做术业有专攻,就像郭德纲说的一样,有些外科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会不会问病人剌哪合适呢?同理作为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基于相对专业的角度分析车辆品质时,管其他外行人怎么看呢?那么从专业角度分析的话,可以说一众洋品牌都是非常糟糕的。
欧系汽车谈品质只能是极少数高端品牌(非普通豪华品牌),以德系为主的烧机油、渗机油、AT/DCT顿挫,这种水平的差叫做有品质吗?意系和法系的车辆相比德系普遍为有过之而无不及,英系车十余品牌“死走逃亡”,单纯为了英国皇室与贵族服务的汽车品牌,最终都会是这个下场。
日韩两大车系以廉价车抢占欧美车市,这两个车系从品质角度没有评价的价值;美系汽车的克莱斯勒被菲亚特收购,品质已经很“欧标”了。剩下的通用汽车几乎成为特供品牌,技术水平不差且产品性价比也不错,只是感觉不够美系;福特汽车很美系的选项都是进口车,合资选项乏善可陈,那么在这些外国汽车品牌中究竟有哪些是具备高品质的呢?
撇开劳斯莱斯、宾利路虎、兰博基尼这些高端品牌不谈,因其毕竟“不接地气”;剩下的只有通用福特与可能被某中企收购的克莱斯勒这三大美系品牌,在现阶段能够与快速成长的自主品牌对抗了。至于知名度和销量都很高的德系和日系汽车,其品牌认知已经在潜移默化的下降(变差),热销的时间周期不会很长了。
这就要谈到品牌广告语的“潜在内容”——公务用车,帕萨特、迈腾、A6、凯美瑞、天籁等等中型车,普及的初期基本都是面向公务用车市场。这就是最佳的广告语,因为各个文化体系中都有市井文化对庙堂文化的崇尚,不论美国总统座驾凯迪拉克和林肯,英国的劳斯莱斯、德国的奥迪、法国的雪铁龙、日本的丰田日产以及俄罗斯的拉达,这些车都是打上“公务用车”或“皇室用车”的标签才会被个人用户市场追捧。
但是年后再不允许外国品牌的汽车用于公务用车,至此这些洋品牌的潜在品牌价值与品牌认知都会变化;同时随着95/00后的年轻汽车消费者逐渐成长,这些在传统文化复兴阶段中成长,在理想的物质条件中成长的年轻人是比≥80/90后的人普遍更有民族自信心的,说白了就是不需要用洋品牌为伪装自己的不强大,至此合资与进口汽车的品牌认知会快速的被颠覆。
未来的高端公务用车会是红旗汽车。
面对品牌认知的变化,应当作为“思想的遗老遗少”还是改变刻板偏见呢?
如果认为随大流的选择合资或进口汽车“更有面子”,使用中国制造的汽车“没有面子”的话;一般会建议除了正常的商务往来以外,此类人尽量少接触,因为会拉低自己的人格和形成不健全的三观。
不论在欧美日韩,其国人使用自主品牌汽车都会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热爱自己的国家当然还会认为这是种支持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好事。没有这种观点或者没有选择国产汽车也不能说是错,毕竟大部分自主品牌还没有冲破30万的价格天花板,而购车预算在30/万区间的消费者确实很多,这些消费者是不应该被质疑什么的。但是诋毁中国制造的做法就不对了,要知道造成国产汽车“冲高难”的核心因素不是技术障碍,而是此类人的存在影响了国产汽车的品牌认知。
重点:如果对大众心理学有一定了解的话,对于普遍的品牌认知或其他认知可能都会有些质疑,因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勒庞的《乌合之众》如果感兴趣可以读一读,对于这些洋品牌认知会有改变,或者对于三观的形成也会有很大影响。
再扩展一些范围的话,对于性格与人格的分析也能够解释洋品牌流行的原因,不过因伤人太重,这里就不再深谈了。总而言之是绝大多数外国品牌的汽车是不值得追捧的,现阶段30万以内的每个价格区间段内,都有综合品质(涵盖性能、油耗与品控)超越合资与进口汽车的选项。
尤其是在新能源阵营中欧美日韩均不是敌手,以特斯拉为首的美系新势力与传统品牌,捆绑上欧洲也日本这些马前卒的企业,之所以其不遗余力的通过明面和暗地里的手段打击国产新能源汽车,究其原因有其资源匮乏和产业空心化的影响。
全球60%以上的锂电池是中国制造,而在燃油汽车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石油掌控标准超过20%。但是在碳排放和常规能源储能已经面对巨大挑战的阶段,转向清洁电能又是势在必行的,而且是关乎未来主导能力的核心;所以具备完善的工业体系的中国汽车制造业才会成为众矢之的,不过随着品牌认知的逐渐变化加之技术的领先,在电驱时代国产汽车领跑全球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随之的而来的变化是品牌认知的被动提升到主动提升,届时曾经迷恋与吹捧外国品牌汽车的消费者怕是会“难以自处”。
当然最后还是要聊一聊关于「BYD」这个品牌的认知,因其为被吐槽(供给)最多的品牌;因其谐音在某些方言中类似于骂人的话,然而这些消费者不是崇尚洋品牌吗?那么总不会连最简单的英文单词“buildyourdream”都不懂吧。如果真的不懂那还追什么洋品牌——窝头掉个现不够大眼。
至于其含义之美好也无需赘述了,客观存在的问题只有设计水平曾经比较差,与KIA之类的车标一样没有设计感。但是新款的车标设计还是相当有科技感的,相信没有什么好吐槽。
至于与其对标的特斯拉的电池依靠松下和宁德时代,电机是绿岛富田供应,永磁同步电机9成零部件供应商来自大陆企业,电控IGBT是德国英飞凌的低成本单管。所谓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失控不断,曾经收购的硅谷的小公司也没什么实力,毕竟很多实验室都轻易的攻破过特斯拉汽车的防火墙而实现了远程控制,多危险哦。
那么这种没有核心技术的攒出来的车,与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生产的比亚迪对比,它算个球呢?但是它是洋品牌,现阶段的品牌认知是分为两个阵营的,也就是上文所述的缺乏民族自信心且普遍对技术无知的人,与其沆瀣又能提升什么呢?
至于支持自主品牌的的消费者也不应该盲目的否定所有外国技术,至少在内燃机领域确实还是有些技术值得借鉴的——现阶段已经超过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程度,潜心技术研发的下一步则是“师夷长技以超越”,而推动力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是否选择支持自主品牌还是自己去综合分析吧。
(汽车只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不要将其技术门槛想象的太高)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授权发布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