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杨环浜
曹杨新村内部有一条封闭的环状水体,名叫环浜,串联花溪路、棠浦路、枫桥路等区域,西至曹杨一村、北起梅岭北路、南抵桐柏路,承载着曹杨新村厚重的历史。
历史上,今天的环浜其实分属于两段互相交汇并向外联通的自然河道,一段是虬江,即如今的环浜西半环,而东半环的环浜则是界浜的一段。八十年代治理河道时,将两条河的部分河道填没,使得余下的河道形成了一个闭环,故才得名曹杨环浜。
这条河浜见证了曹杨一村的诞生,伴随着曹杨社区的壮大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它也逐渐形成环形的样子,成为了曹杨社区重要的组成结构和“历史见证者”
然而以前的曹杨环浜可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曹杨环浜地处居民区,外围周边又是普陀区内工厂林立的地区,地表污水和生活垃圾等难免流入河中,又由于环浜是封闭的小型水体,自净能力有限,故而河水污染严重,宛如环绕曹杨新村的一条“龙须沟”。
年,曹杨环浜水体的水质是当年国家标准中所认定的劣五类,整体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蓝藻水华在整条河浜蔓延……
即使河道的管理部门通过污水截流,甚至频频采用自来水置换等措施都无法遏制。
▲治理前曹杨环浜水质状况
治理措施迫在眉睫,那么在治理的过程中首先在环浜适宜断面修建一高度适中的隔水坝,并设置低杨程大流量水泵将隔水坝一侧的浜水连续抽排至另一侧,形成环浜重力循环流,使得流水不腐。
再通过水位高差促进水循环,表层水和底层水进行了均化和交换,提高了水体曝气充氧效率与氧利用率,加速水体有机质的矿化速率,促进了水体富氧生境形成,水质得到了全面改善!
水体自净生态系统则是由植物和动物组成。大量的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中通过沉水植物吸收、转化底泥和水中的氮磷营养物,抑制水藻生长;挺水植物比如睡莲,在美化水面的同时净化水质。
光有植物还不够,管理部门还会定期往环浜中投入鲢、螺、鲫等动物,以消费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和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摇蚊和水蚯蚓等底栖动物。
随着水生植被的恢复,良性生态系统的建立,水生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形成了稳定植物群落结构,河浜水质逐步变好,经三个月的治理,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Ⅳ~V类;经治理四个月至今,水质进一步改善,介于Ⅲ~Ⅳ类间,接近Ⅲ类,水体透明度一直维持见底。
▲治理后曹杨环浜水质状况
多年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水下森林”项目也于年评为上海市“河道生态修复—优秀示范工程”。
治理过后的曹杨环浜,不仅让这条河道获得了新生,而且宛如一条绿色的项链,挂在了曹杨新村的街道上。为整片的环浜地区增色不少。
与此同时自年曹杨环浜地区便开始基础设施微更新工程随后主要包括兰溪青年公园改造、曹杨公园改造、枣阳公园改造、棠浦园改造;具体实施景观绿化、水景驳岸、灯光照明、道路铺装、景观桥梁、管线等附属工程。
对于曹杨环浜几十年来的治理结果有人为此编了一个顺口溜:“五十年代河成环,八十年代建护岸,九十年代休闲路,世纪之交风景线,水变清来地变绿,房变美来路变静,红桥垂钓有八景,美好家园人人爱”。
再加上曹杨新村的“美丽街区”改造,顺口溜中提到的环浜八景“山水小筑,鲤鱼嬉水,花溪休闲,红桥垂钓,曹杨健身,兰园登舟,桂巷雕塑,拱桥香飘”也再次得以重现
如今曹杨环浜已经形成了一环、三园、八景、九驿、十八桥,全线贯通、将整个地区彻底点亮。其中一环是展现环浜自然、生命、生活的生息绿环,创造全龄化多彩美好的曹杨十二时辰!通过丰富的植物实现自然活力。
三园即三个大型公园节点,曹杨公园、兰溪公园和枣阳公园,公园融合水岸边界、打造漫步水岸,植入多元活动,其中曹杨公园植入了文化交流、休闲运动和儿童游乐等活动;兰溪青年公园以创意设计、文化展示为主;枣阳公园以儿童游乐、休闲运动为主。
九驿则是在全长2.14公里的环浜上设置九大驿站,满足问询、售卖、公共活动、艺术展示、应急医疗、公厕等功能。
通过横向小径的连通,化整为零,将人行道、绿化带、滨水径三者充分融合,形成绿岛林荫广场,优化慢行体验,强化开放共享、将生态底色和人文活力由滨河向街道、社区逐渐渗透。
十八桥是在曹杨新村内部原有的八桥基础上,额外新设立的架于环浜之上,人车分离,合理的分布分类,不论车行慢行都更加安全、高效、体验更好!
现如今沿着曹杨环浜河道一路走去,只见水面波光粼粼,清澈的河水倒映出蓝天白云,两岸绿树葱葱、草木繁茂,倒影成景,如画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
当夜幕降临,环浜两岸亮起的灯光,更是给人格外的惊喜,置身其中,远离城市的喧嚣。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