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奋进新江苏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美丽江苏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南京举行。记者现场了解到,十年来,淮安的PM2.5年均浓度从7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6微克/立方米,改善率达54%,优良天数比率从62.9%提升至81.6%,改善18.7个百分点……在1.01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上,勤劳智慧的淮安人民绘就了一幅“美丽淮安”新画卷。如今,“美丽淮安”建设描绘了新蓝图,确立了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江苏“美丽中轴”和“绿心地带”明星城市的奋斗目标。
“河湖长制”成为全国典型,白马湖生态保护成为“江苏样板”
淮安位于长三角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境内四水穿城、五湖镶嵌,生态优良,风光旖旎;拥有多年的建城史,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是享誉四方的“中国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
淮安市副市长张笑表示,十年来,淮安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放大生态资源优势,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获批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全国绿色交通试点城市、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市、低碳试点市,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二,大运河沿岸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年均值位列江苏段沿线第一,“河湖长制”成为全国典型,白马湖生态保护成为“江苏样板”,成功入选全国15个重点保护湖泊。
“十三五”期间,淮安市经济总量连跨两个千亿台阶,全国城市GDP百强榜排名上升15个位次至第58位,年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台阶,形成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相融互促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十年来,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完成60万吨水泥、万米印染、10万吨钢加工等低端低效产能化解。电子信息、食品等含绿量高的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大关;积极探索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科学布局一批“绿岛”。化工园区压减至1个,关闭化工企业家。完成家“散乱污”企业的关停、搬迁或升级改造工作。
十年来,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7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6微克/立方米,改善率达54%,优良天数比率从62.9%提升至81.6%,改善18.7个百分点。打好碧水保卫战,累计投入90亿元完成城市建成区51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完成条样本河道建设,国省考核断面水质全面提升,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同口径从年的73.3%提升到年90%,改善16.7个百分点;大运河淮安段9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均为%。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重点监管企业、园区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动态调整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实现“两个百分百”。
十年来,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苏北率先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金湖建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盱眙、洪泽创成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钵池山公园生物多样性培育工程”入选联合国COP15实践案例。全面打响“运河之都百里画廊”品牌,优化提升古淮河、大运河、里运河等滨水空间,实施洪泽湖、白马湖等重要湿地修复工程。
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淮安将从五个方面发力
“仰首观蓝天,俯身掬碧水,绿色淮安日益散发出独特的生态魅力。”张笑表示,淮安市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了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江苏“美丽中轴”和“绿心地带”明星城市的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淮安将围绕“优化空间结构”“加强生态治理”“促进产业转型”“打造宜居城市”“建设美丽乡村”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在优化空间结构方面,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完善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规划体系。优化“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城市空间形态,加强区域空间特色塑造,协调推进古黄河、大运河沿线治理保护和生态发展,做好西南化工片区搬迁整治和规划提升后半篇文章,着力塑造布局合理的空间形态美。
在加强生态治理方面,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持续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统筹推进河湖、湿地等生态空间修复,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与风险管控,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公共产品和生态服务效益,着力塑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美。
在促进产业转型方面,围绕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绿色制造产业体系,加快提升“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延伸培育“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等现代农业体系。深入实施碳达峰行动,践行低碳循环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着力塑造低碳永续的绿色发展美。
在打造宜居城市方面,聚力枢纽新城建设,加快推进航空货运枢纽、高铁客货枢纽、内河高等级绿色航道等项目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展现历史文化、现代文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城市风貌。加大生态修复和空间修补,推进绿色交通、绿色社区、绿色建筑建设,精细化改造提升绿地、绿道、绿廊,实现推门见景、放眼是绿,着力塑造清新疏朗的宜居城市美。
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深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覆盖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统筹推进农房改善工程、最美农路建设、农旅融合发展,着力塑造特色鲜明的田园风光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曹卢杰
图片由淮安市委宣传部提供
校对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