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王渝凤实习生张力九龙街道供图
“年的奋战大考中,我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奋进。”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街道上下共同抗疫,努力恢复经济社会秩序。”
“一路走来,我们共同打好了新冠肺炎疫情抗击的战斗,共同经历了爬坡上坎特殊时期的阵痛,共同承受了转型升级攻坚阶段的考验,取得了大战大考的丰硕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你们的广泛参与、和衷共济。”
……
▲这是九龙坡区九龙街道写给居民们的一封信。
这封不足一千字的信,是九龙坡区九龙街道写给辖区居民朋友的一封信,岁末年初、辞旧迎新的同时,街道的负责人想以这样传统、温馨的方式,感谢即将过去的年里,和他们携手最多、彼此心最近的居民们,道一声真挚的感谢。
纸短情长,每一段文字背后,是一个不能忘记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是大家永远无法忘却的年,在即将告别年之际,这么多动情的话有没有戳中你的内心呢?
故事一:楼栋被封锁的日子
九龙街道城管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李继旺是一位退伍军人,抗洪抢险、地震救灾,都有他冲锋在一线的身影。
而这一次的疫情,让这位昔日的老兵,当时也犯了难。
他依然记得,重庆市九龙坡区首个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就住在辖区的万科西城和云湖绿岛小区,接到九龙街道疫情防控紧急通知,要求对两栋楼进行封楼的消息发出后,其中一栋楼的物管工作人员在得知消息后,提出集体辞职。
▲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巴国城社区王倩/摄
李继旺说,在当时疫情刚出来,大家对疫情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尽管物业公司对楼栋的物管员进行再三挽留,但依然尊重他们辞职的想法。“但问题是,他们走了,被封楼栋居民的生活应该如何保障?”
他把这条消息发到城管大队的群里,没想到,队员们在群里积极报名,“李队,我们去楼栋值守吧!”
“李队,我报名去,要是我出了啥子事情,给我家人说,我没有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我是合格称职的城管执法队员。”隔着手机屏幕,李继旺都能感受到同事的那种热情,“对疫情,肯定都害怕,但我们的职责就是守好居民居住的家园。”
为了科学防控疫情,由城管队员组成的两支值守队伍随即抵达上述两栋被隔离的楼栋,24小时蹲守。
▲“抗疫突击队”5位勇士
没有防护服,就去超市买雨衣;没有隔离帽,就去超市买浴帽;没有隔离鞋套,就用普通鞋套代替;没有消毒设备,就用农用喷雾器进行消毒处理。看似“不专业”的防护设备,却在居民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大家最大的温暖与保护,让居家隔离的日子多了一分温暖,少了一分担心。
故事二:生活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老房子竟然还会变成香饽饽,这下我女儿喊我去她家我还要考虑一下。”家住九龙三村的居民刘大妈从自己的家搬到女儿家已经三年了,离开的原因,是老房子太久、环境也让她不满意。
▲防疫期间,环卫工人深入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薄弱区域环境开展卫生清扫、洁净家园行动。
但刘大妈没想到的是,她的老房子竟然在悄然发生变化。
刘大妈住顶楼,过去房子漏水的问题一直让她很头疼,“自己补过好几次,但始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后来我索性买防雨布来搁上面,但问题没有解决。”
墙壁在发霉,墙皮不断地下掉,住的闹心的刘大妈决定,搬去女儿家。
事实上,九龙三村和四村的老旧小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据九龙街道规建环保办主任黄维介绍,九龙三村共有26栋老旧住房,共计住户户,九龙四村共有老旧住房11栋,共计住户户,这些老旧住房从去年底开始纳入改造范畴,今年5月起立项,9月,改造正式启动,主要解决楼顶漏水、树木修枝、配置大型的健身器材等问题。
如今改造接近尾声,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们开始憧憬着新生活的开始:晨起锻炼、午间聚会聊天,夜晚回家安心入眠……
九龙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邹昭俊告诉记者,过去居民形容这里的房子是“上漏下堵中间烂”,年,政府向居民收集意见后,大多数居民都希望能够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本着做好样本,邀请居民现场提意见的方式。”截至目前为止,除了两户前期自行投入资金改造了楼顶外,所有居民均在老旧小区改造上签字,为大家换来了不一样的居住环境和期望。
故事三:卖场与经营者共克时艰
对于实体经营者来说,每年的年关,都是销售的旺季。
年1月18日,对于九龙坡区盘龙新城奥园广场项目负责人黄英来说,她的日记本上,将这一天画了一个圈。
“那天,我们集团广州总部给重庆这边发了文件,要求我们提前准备好防疫物资,包括口罩、消毒水这些。”为何会有这样的“先见之明”,黄英说,因为年的非典对企业来说,有很深刻的印象,所以这一次看到新闻上提及的情况,他们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月28日,卖场接到了消息,称为了疫情防控,有可能闭店。“我们那会儿就想,商家为了备战春节,囤积了大量的货物,要是卖不完该怎么办?”但那会儿,其实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了,30日,奥园广场的经营户开始陆续闭店。
▲为奥园广场商户停业而致各方受困的问题。
整个2月,商户没上班但商场依然在运转,要确保商场的安全,还要做好消毒措施,商场里的超市在疫情期间正常营业,为了防疫需要也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放心可靠的生活用品,黄英说,不少超市的员工把塑料文件袋减下来,两头粘上橡皮经当作护目镜,“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我们挺了过来,总算迎来了3月2日复工复产的消息。”
这样一个面积5万平方米的商业体,疫情期间为经营者减租万元左右,商场员工合计70人,一个也没有因为疫情的原因离职或被辞退。
故事四:摆摊减损他和他的企业下半年活过来了
作为奥园广场最大的餐饮企业之一——家和印象,年前,企业的经营者赵鹏还在盘算着过年的酒席桌数:结婚的、过生的、团年的、聚会的……
每一个春节,对于做餐饮生意的人来说都是两重心情,一方面生意火爆店里需要人手,另一方面因为别人吃饭过年,而自己只能过年忙碌。赵鹏也为此准备了很多的食材,直到他接到消息必须闭店,他才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
“我这个岁数,其实是经历过很多事情的,非典、洪灾、地震,我晓得,在灾难面前,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解决问题。”尽管有诸多的不舍,但他依然挨个给顾客打电话,取消订单、是否退还定金,同时,留人在店里接受24小时的电话咨询,“生意暂停了,但服务不能暂停。”
正是基于这种把顾客放在心里的做法,赵鹏在企业复工复产的初期,带领着大家走出了一条自己从未走过的路,“我打开冰柜选择还能使用的食材,临时卖起了小炒和外卖,生意还不错。”之所以这么做,一来是要保证店里员工正常发放工资,二来也希望借此减少损失。
5月份开业至今,家和印象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赵鹏告诉记者,其中6、7月份和11月份的生意比往年同期还要好,国庆节一天就办了桌宴席,“能够在疫情之后这么快活过来,要感谢政府对疫情防控采取的措施。”
即将迎来的新年季又将是一个旺季,赵鹏表示,根据冬季的特殊性,他们也会做好订餐的多重准备,“活过来的企业会更经得起考验吧。”赵鹏说。
▲疫情刚开始时,班子成员和相应科室包片对口联系社区,深入基层一线宣传,检查督导社区防控工作,推进防控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故事五:网格员认识了好多低头不见抬头也不见的邻居
身处城市、生活繁忙,关上房门、平行两行。
这句话,是形容都市人生活繁忙,哪怕左邻右舍都有可能因为一扇防盗门而被隔绝成两个世界。
家住盘龙新城社区的居民唐多余是社区的网格员,当网格员两年,这份时时刻刻与居民打交道的工作之前并没能让他与邻居们真正意义上的全部相识,但今年的疫情防控,让唐多余把邻居总算是认完了。
▲马王社区工作人员与网格员入户询问居家隔离情况。马王社区曾丽娟/摄
“人和人之间就是这么神奇,可能是内心最需要关心的时候,最容易接纳别人。”疫情期间,唐多余带着宣传资料挨个上门发放,这个有2万多住户的社区,他和同事们硬是靠着拼劲,两天的时间就把资料发完了。
▲马王社区工作人员与网格员张贴通告和公开信。马王社区曾丽娟/摄
在那之后,唐多余的岗位变到小区为出入的居民检测体温,“因为大家在发放资料的时候都基本上认识我了,所以测体温时都很配合,还有人给我们送上当时非常紧缺的物资——口罩。”
这样的铺垫,也为今年的人口普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唐多余说,“人口普查上门时,听说是我们来了,他们很快就把门打开了,这种信任,千金难买啊。”
这些年,低头不见抬头也不见的邻居,在此以后,成为了熟人。
故事六:他们提的要求能满足的都尽量满足
九龙街道龙泉社区的居民们最近享受了新的生活乐趣——健身设施,疫情逐渐趋于好转后,大家发现,要有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但对于龙泉社区的居民来说,之前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龙泉社区地处马王六村,这里比邻大渡口区,房子多是老旧小区,还没有物业管理。
居民第一次到社区提建议时,就来了好几位,社区工作人员彭娅玲告诉记者,大家三言两语说安装健身器材的理由,“健身器材安了,不用走远路,我们就能锻炼身体了。”
最终,社区选址平米的面积,为居民安装了健身器材,还能打羽毛球、乒乓球,搭配棋牌室,“现在社区还有图书馆,每天上午九点到下午六点开放,周末开半天,让周围的居民特别是小朋友有了读书的学习的好地方。”
对话:
给居民写一封信坚持了六年
但今年这封信写的最情深意长
九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邱方勇告诉记者,其实给居民写一封信的做法,今年已经是第六个年头。
“过去写信,主要是告诉大家,这一年我们做了什么,未来要如何做。”这种方式,是街道与居民沟通的一种主要方式。
到了今年第六个年头,写这封信显得情深意长:防控疫情、复工复产、经济复苏、全面脱贫。
在这个有栋楼,11个社区,辖区人口多达人的超大型街道,每一个数字背后,关系的都是民生话题,“疫情防控要封楼,绝对要和居民沟通。每家每户是否有武汉回来的亲戚朋友,也要做到排查到位。企业复工复产要做好手续的准备工作,经济复苏更要当好企业坚强的后盾。”
▲回渝者:早晓得就留在武汉当志愿者了!
这些身份和角色的扮演,让街道的负责人感到身上责任间距,“辖区有1.6万家市场主体,每家每户复工复产都要办理手续。”邱方勇说,当时,有的企业防疫物资不好购买、消毒物资买不齐全,街道就想方设法帮大家购买,从开始准备到实现应复尽复,总共仅用了30多天的时间。
而轮到街道需要企业和居民帮忙的同时,大家也没有打过退堂鼓。
九龙社工是九龙街道响彻全国的一块志愿者牌子,目前有注册志愿者2万多人,为辖区内20万人提供志愿者服务,前两天九龙街道募集社区公益服务基金,辖区企业及个人67家总计募集到.5万元。
▲12月18日九龙街道社区公益服务基金捐赠仪式合影留念
“只有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把这里当成家,只有发展在这里的企业把这里当做港湾,社区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邱方勇也表示,这样的信还会坚持写下去,成为拉近彼此心理距离的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