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生命安全威胁下的经济,就跟死了的一样。
不过,即使是失业人群,也极少人会遇到这样的生活困境:墙上沾满了蚊虫的血渍,没有装水龙头的出水口就安在地板上,下边就是便池,也是房间里唯一的取水处......
在这种环境里生活对现代年轻人来说,真是难以想象。没有丝毫的体面,整洁与丰盛,更不及享受与奢侈。
《中国人史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台湾绿岛监狱)写出来的,时间长达九年零二十六天。
此书首发于年的台北,至今已逾40载。
再版此书,是为了致敬作者柏杨年诞辰,但读着读着,不爱读史的我知道,这是非常好的一本了解中国人之根的书——没有任何一本史书可以如此简洁明了,条理清晰还不带距离感地介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进程。
上学时候,看到别人作文出现类似“上下五千年”的字样,总有种凑字数,但如若删去又不知道用何来替代的尴尬。
然而,中华文化就是有这样深厚的时间积累。从此书的目录上,就能直接观看到每个百年巨变。
对于我这样的读史小白来说,能直接用年份和事件对上位实在太方便了,我压根没法去辨别中国历史上八十三国,五百五十九个帝王到底做了哪些大事,我关心的总是明天吃什么这种“肤浅又性命相关”的话题。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中国历史的一知半解只来自小说和电视剧,那么这本书会是一本很好的选择。
柏杨先生书中提出,中国当下正处于第四个大黄金时代,而前三个大黄金时代分别是百家争鸣的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唐代贞观盛世,清朝初期。这些大黄金时代的伟大成就几乎全由华夏民族单独完成,像牛犊一样,最活泼,最奋进。
处于这样第四个时代的我们,怎么能不好好努力一把?
本书还对同一时期的中西大事件进行列表对照,看着就有历史科学习委员帮忙给大家整理考试资料,让大家抓紧上车,不要掉队的感觉。而与历史书上不同的是,柏杨先生对历史上所有人都是直呼姓名,乍一看不太习惯,想想却又怪可爱的。
在时间线跨度那么长的史学书中埋头,极其容易让人迷失。有这样的引导,就像回家有了发光的指路标。
以统治中华的文化发展之路为例,从公元前年开始。孔子编纂了五经——《易经》《春秋》《诗经》《书经》《礼经》,而他对历史书籍的编写目的,不是为了提供一部真实的史实,而是用来发挥他恢复传统秩序的政治理想。
佛教从公元前2世纪由古印度传入中国,道教则是同时期从老庄“飘渺哲学”衍生出来的纯中国宗教。但确立道教名称,则是五世纪名道士寇谦之为止。并尊李耳为教主,《道德经》为经典,张道陵为先知。
信仰的排他性注定他俩要干架。由于佛教派系和经典众多,中国每一位高僧都盼望能到释迦摩尼诞生的圣地印度,寻求原始经典。南有释法显,北有鸠摩罗什,译经也对中国文化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中国的方块字第一次暴露了缺点:字汇贫乏,音节单调,梵文表达出来的事物,包括思想和意境,汉文往往不能表达。由此产生了新的文体——半文言文半白话文。
公元七世纪,玄奘带回来了大乘佛经,不是崇拜鬼神,而是盛行的唯心哲学。至此,儒家,佛家,道家,流行民间,进入三个学派的合一。
十一世纪,儒家学派兴起一个新的支派——理学。创立理学的程颐继承了唯心哲学,又吸收了佛家道家的神秘思想,认为人生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严肃的,除了日夜努力训练自己成为圣人,不许有其他的意念。
朱熹在十二世纪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订为一本,代替了五经的,并开始大力倡导理学。
理学后又改名叫道学,并拟了一个圣人系统——道统,内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伊川朱子。
道学家认为人类只有两种——不是圣贤便是禽兽。这明显违反人性,致使道学家自己都会因为难以忍受学派压力,变成人格分裂者。但即使这样,中国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及时到20世纪,也是如此的意识形态。
寡妇被迫活活饿死也不许再嫁,音乐戏曲绘画都是坏人心的毒品,作诗也是堕落行为,只有低贱的人采取从事体力劳动,圣人应该全神贯注在道德和治理国家,服从权威,崇拜先祖,任何改变和抗拒的念头都是邪恶的......
理学的满纸仁义道德,给中国思想带来了大黑暗时代。
王阳明在十六世纪提出理学家都是只说不做的骗子,知行合一才能成就真正的圣人。但阳明学派的“良知”不是靠科学方法获得,而是跟得道高僧一样,强调个人领悟,终不能公开验证。
在王阳明逝世一百多年后,一些堕落的阳明学家学作酒肉和尚一般,认为为非作歹也可成圣人,至此,阳明学派也就转向衰弱。
都说爱一个人要了解他的过去,要懂得他的思想。
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人,自然也会有探究脚下土地发生过的故事的欲望,想要知道自己的成长到底是受何影响。
跟着柏杨先生,梳理自己生命的源头,会产生一种俯瞰的宏伟气魄。
你能很轻易得拥有更加博大的胸襟,对生命有更深层的敬畏。
柏杨先生说,中国永远存在,唐亡,不是中国亡,致使唐王朝和唐政府的覆灭。
既如此,每个同根人,都该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历史和存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