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明月岛风景区,坐在往回走的车上,隔窗左观右看,因为对齐市这个地方还很陌生,也不知车行在哪里。这个时候,自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样样觉得稀奇。天空虽然灰蒙蒙的,像下雨的样子,但是东北的夏季,白天比较长,还看不到天黑的迹象。车行到一个街心环岛路口,猛然发现旁边一处公园,忙叫司机停了车,心想,趁天还亮着,到这个公园逛逛吧。
下了车,走到公园门口,好几个台阶,仔细看看,这是公园的侧门,两边铁门锁着,只有中间留有铁栏通道,通道狭窄,曲曲折折,是供游客依次通过的那种。侧门四柱两侧是米黄色的围墙,围墙不高,曲折蜿蜒,在一片绿荫的遮掩下,显得古朴典雅。这是一处什么样的公园呢?望着眼前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一派风光,这个公园激起我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侧门的入口,是一条往里延伸的大路,路两侧古榆参天,绿荫如盖,往来几对情侣悠闲地散步。入口的一侧,立着一块金属标牌,驻足观看,原来是“龙沙公园简介”。仔细读过简介内容,恍然大悟,齐市竟有这么一处历史悠久、闻名天下的公园!
刚刚一声叹息,也就那么奇巧,天公像凑热闹似的,竟落起雨来,稀稀落落,一如感动的泪滴。我喜欢雨,特别是这个时候,忙撑起随身携带的雨伞,开启了一个人的浪漫之旅。
林荫道右侧,是一处又宽又长的洼地,这块洼地不是普普通通的那种,而是特别奇特,引人注目。正因为这样,林荫道右侧的一方荷潭,也不顾及观赏了。洼地的四周,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小房子,比居家养宠物的笼子大多了,多是用木棍支撑,上面是红色的顶棚,整个来看,显得低低矮矮的;这些小房子虽然简陋,但是掩映在绿草丛中,红绿相间,很是好看,如果有孩子来玩,就感觉把孩子带入了童话世界。看到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小房子,不免心生疑问,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呢?环视周围,没有任何家禽牲畜,再说这是公园,不可能养这些东西。我从洼地旁边走过,走入旁边的丛林,榆树枝干虬曲,黑黑的树皮皴裂着,见证着百年沧桑;一棵棵红松,苍劲挺拔,炫耀着傲人的姿态;贴近树根刷一层白灰的杨树,经年累月,经受过风霜雨雪的洗礼,愈加茁壮,枝干直插云霄。这时候,眼前一只小松鼠,弓着身子,歪着小脑袋,用滴溜溜转的小眼睛,警惕地望着我。这只小松鼠,身体不大,感觉还没成年,毛色条纹,棕白相间,蜷曲在杨树下,像个花球球似的,很是可爱。它并不怎么怕我,或许是见的游人多了,一直蹲在树下,只是眼神留有防备。我觉得好玩,忙用手机给它拍个照,它反而没事似的,一切顺其自然。再走几步,又看到几只松鼠,爬在树上,原来这片园林,松鼠还是很多的。这时候,我忽然一个念头,莫非旁边洼地的小房子,是为这些小生灵搭建的住处?果真如此的话,在这里还真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描写西北边塞的诗句。吟咏这样的诗句,不免让人联想到古代戍边将士的艰辛。不论西北,还是东北,从古代到近代,北方的边塞,由于环境恶劣,特别是冬季的严寒,守疆将士的生活,不仅单调乏味,还得饱受恶劣环境的折磨。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如果择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建一处休闲娱乐的地方,对戍边将士来说,会是莫大的安慰。齐齐哈尔,自清朝建城伊始,就是座军事重镇,到了近代,更是世道变幻莫测,当地驻军时时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在这样恶劣、危险的环境里,为守疆将士建一处休闲娱乐的场地,不时释放一下战争带来的压力,也是一种人性化的考虑。大概是那个时代的需要吧,黑龙江最后一任将军程德全在齐齐哈尔西部筹建了仓西花园。掘沙为岛、为山,引嫩江之水为湖,建亭台楼阁,植花草树木,一度成为嫩江岸边的一颗明珠。年,改为龙沙公园,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咏,多少年来,稳居“卜奎八景”之首(齐齐哈尔,历史上又称卜奎)。“塞上无名胜,仓西独旷幽”,这是黑龙江名士木叶山人《西园消夏》的诗句,也是对当时龙沙公园的真实写照。从诗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龙沙公园,可以说一枝独秀,看过仓西美景,就觉得整个塞外没有名胜了。由此我想到,历史上的文人名士,还多有像似的地方,喜欢上一个地方,都留下同样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归来不看岳。”
就这样赏着假山,登着亭子,想着,走着,望着,一会儿望江楼上观湖光,一会儿园林深处探古迹。望江楼在龙沙公园的地势最高处,是一座三重檐四面坡攒顶阁楼,黄色琉璃瓦在灰白的天空映衬下,显得温润艳丽,阁楼中间一层,周围饰以汉白玉栏杆,是一处呈长方形的观赏平台,夹在上下黄色琉璃瓦顶盖之间,整个阁楼从外面看,色彩上给人一种雅而不俗的感觉,与其它传统楼台建筑相比,迥然不同,别具一格。从一侧宽阔的白色拱形门,进入楼内,一对年轻的情侣携手走在前面,大家沿楼梯拾级而上,驻足在四面围着汉白玉栏杆的观赏平台上,举目瞭望,湖光山色,园林建筑,周围景物,尽收眼底。近处树木葱茏,如绿海一般,蜿蜒曲折的一湖湖碧水,藏匿于绿荫之下,像羞赧的少女怕见游人似的,逃避着游人欣赏的目光;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一两处红色的亭子,像少女羞红的脸颊,愈加妩媚动人;回过头来,附近还有一群古香古色的青砖瓦房,簇拥在绿色的怀抱,带着山花的灰瓦屋顶,在绿荫里若隐若现,这是一群古建筑,应该下去看看!望着眼下的景色,我脑海里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旁边的那对情侣,用手机照了一会儿像,就匆匆下去了。我为了赶时间,毕竟天不早了,就在阁楼上望了望,忙走下楼梯,向刚才看到的那边古迹走去。
沿着石块铺就的低缓的山道往下走,两侧是翠绿的松树,还有紫色叶子的观赏李子树,树还都矮小,像是近几年栽的,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过了假山,是一片开阔的地方,周围植着一些绿树,多是松树之类,看着有些年头。这片地方,刚才在望江楼上去看,却是那么狭小,或许是远距离视觉不同的缘故。而一旦踏入此地,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走在这里,望着眼前的古迹,一处是关帝庙,一处是寿公祠,两处院落并排挨着,不过建筑风格各有特色。
关帝庙是一处很大的院落,这个时候来得不凑巧,山门已关;隔着门缝往里看,里面不少殿宇,至于供奉着哪些神灵,自然想到大名鼎鼎的关公,后来查阅了手机,才知道最后一进院还供奉着道家祖师老子;既然是一座庙宇,把关帝庙称之道观,也说得过去。道观是没法进去看了,只好在山门外,左顾右看。山门外立着两尊白色石狮,张牙舞爪,镇魔祛邪;山门一共三间,青砖灰瓦,廊檐式砖木结构,四红色木柱立于山门之前,飞檐鸱兽硬山屋顶,虽然是一排单层建筑,却显得雄伟肃穆;一幅黑白相间的圆面太极图,在门面之中,格外醒目,游客来此,看到这幅图案,自然就会想到这里供奉着中国民间信仰的神祇,完全一处传统文化古迹。檐下走廊的一侧石板上,坐着一短袖衬衣男子,看似百无聊赖。由于几乎没有往来游人,整个山门显得冷冷清清,鸦雀无声。
在关帝庙山门前,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继续前走,就是寿公祠。寿公祠,是为纪念庚子国难中牺牲的民族英雄寿山将军而建的。忆想当年,沙俄侵略者包围齐齐哈尔城,黑龙江将军指挥官兵英勇抗敌,到最后,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全城百姓的安定,使齐市免遭侵略者屠城的危险,真是由衷敬佩这位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精神的伟大。走到寿公祠堂门前,看到的同样是祠门紧闭,这倒无所谓,来得晚,也不会有什么怨言。不过,祠堂前屋的景象,很是令人伤感。和旁边的关帝庙相比,寿公祠的山门显得破旧不堪。虽然门前也立着两尊白色石狮,但是此处的檐廊过于低矮狭窄,檐下没有朱漆的圆木大柱支撑,门窗的朱漆经过风吹雨淋日晒,脱落了很多,斑斑块块,像牛皮癣似的,很是不堪入入目。整座房屋,青砖灰瓦,门前的台阶缝隙,长着杂草,合着破旧的门窗,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景象。当今的社会,就是这样,人们对神祇的崇拜,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而对英雄几乎无人过问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神祇能给人们带来福气,带来金银财宝,而英雄能给世人带来什么呢?一个务实的年代,价值观变得不可思议。如果古人有灵,就会后悔有这样的后代,而对于今世,后人又会怎么看呢?后人的事,还是留待后人说吧,这也不是我要想的。
龙沙公园不仅有供游人参观的人文景观,还有风光旖旎的自然美景。从寿公祠门前,继续前行,迎面很多游乐设施,这里是孩子们的世界。过了游乐场,在一些形态各异的古榆下面,能看到几处近现代石雕,还有代表着中韩文化交流标志的高阳亭,一处飞檐雕栋的攒顶柱亭,坐落于石阶之上,古朴典雅,几名游客坐在里面的长椅子上,休憩。前面不远处,就是历史悠久的澄江阁,青砖灰瓦,歇山廊檐式建筑,临湖而建,如果登上二楼,隔窗而望,湖光树影,尽收眼底;如今,门前立着巨大的“欢乐谷”招牌,成了出售商品的店铺。过了红柱悬山飞檐的临湖门楼,沿石阶而下,就是龙沙公园最美的地方了。
湖岸,游人众多,往来穿梭。正因为这里景色优美,才吸引了众多的游人。走在跟前,恍然江南水乡。湖水绵延,绿岛星罗,游船徜徉。站在湖岸,微风拂面,绿水映霞,翠柳摇曳,霞光敷彩,若你是位花季少女,长发披肩,闭目陶醉眼前秀丽美景,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位下凡的仙子呢。这里是恋人理想的去处,几乎成了他们的世界,清幽的环境,旖旎的风光,空气中充盈着浪漫的气息,水面上荡漾着一叶叶小舟,黄黄的遮阳顶下流动着甜蜜的私语。看着一对对恋人,共度着美好的时光,若你目睹着此情此景,定会相信爱情,不再会怀疑人生。
漫步在柳绿水翠的湖岸,白白的石桥最为吸引眼球。远远望去,一座座嵌于绿岛之间,夕阳晚照,对影成双。在湖岸游船码头,有一栈桥,夕阳美景无限美好,大家纷纷在这里拍照、录像,我忙一女士用手机拍完照,她感觉不是很满意。是呀,女人十八一朵花,过了三十豆腐渣,这个年龄配上再好的美景,拍的照片,总不尽人意。至于我,更不用说了,一个男人,简直与花无缘,顶多绿叶一片,用手机自拍,娱乐一下,拍出来的照片,更是羞于见人。在这里,美景配恋人,美景配佳人,我只有欣赏的份了。
沿着湖岸平坦的水泥路面前行,两侧翠柳婆娑,这时候的我,犹如画中之人,或者胜于画中之人,因为我是一副移动的风景。这副移动的风景,一如电影的画面,切换至一座桥头。小桥弯如半月,在两端翠柳的掩映下,白白的桥身,显得晶莹如玉,犹如天上的鹊桥,给人浪漫的想象。在弯弯的堤岸,低眉侧望,圆拱的桥身倒映在水里,成为一个大大的圆形图案,如果我不在岸上,看着眼前的树身桥影,真以为自己在水里呢。桥头立着一小小的石碑,上面题着“翠虹桥”三字,桥弯如虹,确也形象,读字如诗,赏桥如画。想想西湖的跨虹桥,也不过如此。景色就是这样,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身姿,美丽不是千篇一律,都是独特的风景。
下了翠虹桥,迎面来一位老者,询问这片水域叫什么名字,原来这就是龙沙公园著名的劳动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我呢?不识湖水真面目,只缘身在树影中!还听老者说,劳动湖长十余里,眼前的这片水域,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湖里岛屿众多,在龙沙公园就有好几处;这里的几处岛屿,有六座桥相连,翠虹桥仅是其中的一座。听完老者的介绍,我心生茫然,天色已晚,这么多景色是赏不完了。
别过老者,走上对过一岛屿。岛屿不大,绿荫如盖,树木密密匝匝,一派葱茏。走在岛上,空气清新,感觉出淡淡的草木散发的清香味,在工业化大气污染的今天,有这样一个去处,很是难得。与岛外相比,里面有些阴暗,现在正好是暑天,这地方绝好的避暑胜地。岛上除我之外,没了别的游客,四周静得出奇,似乎能听到小松鼠窜来窜去的声音,这些小生灵见了我,旁若无人似的,好像这里是它们的世界。高大稠密的树丛中,突现一个黄色琉璃瓦亭子,重檐攒顶砖木结构,亭下无人,地上残留些游人随处扔下的垃圾。因为赶时间,随处看看,走马观花。周围是水,去不得对面岛屿,只好原路返回。
绕过九曲桥,随着接踵而至的人流,继续前行,前面一带荷花别样红。一弯红桥,横架荷花之上,赏莲人往来不绝。站在桥上,俯视桥下,由于桥梁距水面很低,才得以细看劳动湖的水;湖水静静地躺于绿荷之下,像熟睡的美人,享受着荷叶的呵护,偶尔泛起的一丝涟漪,是美梦时的微笑;蹲下身子,用手触一下绿水,轻柔滑嫩,似美女的肤肌,爱不释手。这样抚着,摸着,一不小心,触碰了荷叶的刺儿,针扎似的疼,忙缩回手。站起身,觉得好笑,美人肤,摸不得,这不是遭到荷叶的嫉恨了吗?轻风吹来,一片片荷叶,卷起裙裾,起舞似的,得意洋洋,又好象在嘲弄我的轻薄。
红桥,一条暗红的彩带,饰于狭长的水面,与两边的莲荷,浑然一体。绿盖,粉花,红桥,绿水,不论近观,还是远望,这里是一派绝美的风景,又像一幅出自画家笔下的水墨丹青,充盈着和谐之美。漫步龙沙公园,就会发现,公园的美,在劳动湖,劳动湖的美,在一池池荷花,荷花旁的游人最多,就是不用多言的明证。这里的荷花,像明星似的,得到着游人的吹捧;一群群游客,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单身的、恋爱的,个个忘了自己似的,簇拥在荷花前,脸上兴奋得像与荷花争艳,拍照的,录像的,合影的,不一而足。“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荷花如此之美,怎不招游人喜爱呢?
图片来自于网络
天色已晚,华灯初上,公园里多了散步的附近居民,可我还得回到宾馆赶路,只得挥一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者:孔德营,诗人、作家,山东省东明县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