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深圳地图,大沙河呈倒“L”形,如一条蜿蜒美丽的“绿色飘带”“城市项链”,把深圳市南山区南北两个片区串起,构建山水相依、水城共融的城市特质。
今天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让我们再次走近大沙河。
这条河,流淌着科技创新之水,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照映出人水和谐的幸福脸庞,成为“绿美南山”生态建设的生动缩影。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重,城市管理与生态修复并举,民生福祉与山水湖草共融。一条河的美丽嬗变,来自一群人的坚守拼搏,见证一座城的成长变迁。
水清、岸绿、景美
“绿色项链”绽放光彩
5月30日,南山区首批两个区级湿地公园正式挂牌,其中包括大沙河生态长廊九祥岭区级湿地公园。
这是一个一河两岸多层级绿地的带状城市公园,是大沙河生态长廊及深圳湾城市绿化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不仅有“藏”在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大沙河生态长廊全线都是风景宜人、生态宜居、美丽宜游。去年,“深圳市大沙河生态长廊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漫步大沙河畔,芦苇茂盛、白鹭翻飞,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在温度不断攀升的深圳,这样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仿佛能够消解暑气,带给过往游人一丝清凉。
很难想象,早些年间,因河中行驶大量采沙船,周边居民盖房也直接从河里取沙而得名的大沙河,在年初时河面垃圾泛滥、污水横流,水污染成为这座城市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曾让人退避三舍的大沙河要想实现蝶变,实现“水清”是第一步。
近年来,南山区大手笔投入实施治水提质,重点对大沙河开展雨污分流、补水增容和驳岸生态改造等综合治理,流域内个小区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大沙河日渐重焕生机。明确“源头减污、管理控污、末端治污”的全流域系统治水思路,坚持雨污分流、三水(污水、初期雨水和基流)分离理念,重点解决源头问题,让雨水污水“各行其道”,同时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打造出大沙河这一深圳治水标杆。
“水清”之后,更要“岸绿”。在河道本身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在大沙河生态长廊提升过程中,针对大沙河现状问题,坚持以科学方法保护大沙河的原生态环境,并致力于修复现状的生态。通过移除大沙河湿地、绿岛内的外来入侵植被,补植乡土湿地物种,并在建成后定期清理,以使大沙河的生物构成更本地化、健康化。秉持生态优先的基本理念,在规划建设中采取了多角度的考量,务求寻找到一条综合解决之道。
在河道本身生态修复的基础上,一方面,项目通过水资源的管理、生态栖息地的营造等措施,修复大沙河的自然形态和现状生态系统,移除大沙河湿地、绿岛内的外来入侵植被,补植乡土湿地物种,并在建成后定期清理,使大沙河的生物构成更乡土化、多样化。
另一方面,通过与大沙河公园、塘朗山郊野公园、九祥岭湿地公园、西丽水库等重要生态型绿地节点无缝串联,构建更系统的生态格局,增强河道本身的生态韧性。
“岸绿”之外,更有“景美”。根据河道两岸的不同特点,将整条大沙河生态长廊上、中、下游分为学院之道、城市森林、活力水岸三大主题段,通过景观缝合碎片化的都市生态,形成自然流畅的人文景观。
如今的大沙河,不仅承担着泄洪供水的作用,更是一条串联城市和生态的“绿色项链”。优良的水质不仅让大沙河摆脱了“黑臭”的标签,更让大沙河成为市民休闲的乐园、水鸟嬉戏的乐园,河面的漂浮物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河水和焕然一新的步道。
“以人为本”、焕发活力
共绘幸福河湖诗意图景
X9联盟学子百舸争流、周边居民休闲散步……不仅靠颜值“出道”,大沙河生态长廊更是以“硬实力”赢得口碑与民心。
早在前期设计、建设过程中,大沙河生态长廊景观项目就从使用者、建设者、设计者、审批者不同视角“提要求”,形成较为合理的建设规划方案。在该阶段,区城管局还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现场设置咨询点和召开沿线小区业主座谈会等方式,多次听取居民意见,进一步提升改造方案。
漫步大沙河畔,不难发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改造始终。全线设置有单独的自然车道、人行步道;深南大道及留仙大道区域设置有5公里健康跑道;沿线设置直饮水装置、自动贩卖机;灯杆配置Wi-Fi、摄像头;标识牌设置可及时通报天气情况、突发暴雨泄洪等情况的电子显示屏;局部设计悬挑平台……以游客需求、安全为出发点,大沙河生态长廊的游览体验更为舒适。
日常管理中,同样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