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卫士红树林变身金树林

本报记者

张海莺罗勉

8月的傍晚,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霞山观海长廊逐渐热闹起来。随着潮水退去,招潮蟹探出火柴棒般的眼睛,从滩涂里悠然地进进出出。外出觅食的鹭鸟在栈道一侧的红树林树冠上飞翔盘旋。红树林密密匝匝、起起伏伏,犹如一条翡翠项链装饰着海岸。这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涨潮时海水浸淹,犹如水中绿岛;退潮时,盘根错节,犹如海岸卫士般屹立于潮间带。美丽的海岛与绵延的红树林构成一幅“绿树阴浓夏日长”的生动画卷。

广东是我国红树林的重要分布区。截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广东拥有.25公顷的红树林,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9.3%,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广东累计投入中央、省级生态修复专项资金6.6亿元,支持红树林营造项目17个。

加强保护修复

创建五个万亩级示范区

红树林并不是某一个物种,泛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受周期性潮水浸淹,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保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誉。

远远望去,红树林如同翠绿的“海上森林”。之所以叫红树林,不是因为其树叶或花瓣的颜色,而是这些植物富含化学物质单宁酸,如果被砍伐或者遭受破坏,单宁酸遇到空气就会迅速发生氧化,使树干呈红色,这就是“红树”名称的由来。

近年来,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成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以红树林为抓手,培育、发展相关绿色产业,这也是广东全力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的发力方向。

根据《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年)》,到年,广东要营造修复公顷红树林。为此,广东各地各部门全力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力争到年创建湛江徐闻、湛江雷州、阳江阳西、江门台山、惠州惠东等5个片区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修复和新营造红树林面积超7万亩。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示范区建设,广东将完成国家下达的新营造红树林任务的24%以上,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让红树林变成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金树林”,要综合考虑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绿色产业发展等内容,充分挖掘红树林的生态产品价值,推进红树林及其周边生态养殖、碳汇交易、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等相关绿色产业建设,培育“红树林+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板。

目前,广东已先行下达省级财政资金1.3亿元支持江门台山镇海湾、雷州东海岸率先开展首批示范区建设,并组织起草了《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

尊重生态规律

修复工作越来越科学

红树林守护海洋,我们守护红树林。尽管广东红树林营造修复基础较好,省内各地市对红树林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但红树林的保护修复之路仍然难以一蹴而就。

时针倒拨,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围垦开发,同时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广东红树林的面积一度减少萎缩,部分湿地生态面临危机。

湛江是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星星点点散布在湛江雷州半岛海岸。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红树林面积曾急剧下降到公顷。自年起湛江开始“红树林保卫战”,着手改善生态环境。到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红树林面积已经恢复到.13公顷。

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部署在湛江开展红树林综合利用实验项目,借鉴桑基鱼塘模式,探索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养殖塘耦合共存模式。经实地调查,选取湛江东海岛西部养殖塘作为示范基地,在养殖塘种植一定面积的红树,修复红树林的同时,以红树林生态系统反哺养殖塘内的鱼虾蟹贝,提升渔业产品质量和品质,实现互惠互利。

如今,示范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了退塘还湿还林的目标。在.1亩的试验区内,红树林总面积为.97亩,白骨壤、红海榄、桐花、秋茄、木榄等红树树种守护着湛江的海岸线,实现养殖水面减少、综合效益增加的良好局面,为养殖塘区域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了经验。未来,湛江将在徐闻、廉江、雷州种植红树林公顷。

推动蓝碳交易

营造修复还需社会支持

近年来,中央财政已支持13个以红树林保护修复为主要内容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地方财政也加大了红树林保护修复投入。目前,广东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各级财政的投入。如何调动社会资源,让红树林保护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