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浙江经历持续热浪城市退烧有何长效凉

钱江晚报

杭州一幢居民楼外墙上的空调外机。图源视觉中国

酷热让城市里的行人无处遁形。为了躲避持续的热浪,路口装上遮阳棚,地铁开辟纳凉点,防空洞成为避暑场所……在热浪的炙烤下,城市治理和民间智慧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

但给越来越热的城市“降温”,仅靠设置遮阳棚和开辟纳凉场所这样有限的应对之策显然不够。大到一座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小到每一个人居住的房子,我们该如何增加对气候的适应性和城市的韧性,让适宜的温度和宜居的环境,成为绝大多数市民能够获得的标配?

记者走上街头,走进社区,采访专家,共同探求可能的答案。

空调越吹室外越热

城市建筑该如何降温?

烈日之下,少有行人。8月21日早上十点多,气温接近40℃。寥寥无几的行人在街道上行走。记者试图在沿街店铺的阴影里避暑,却时不时被空调外机吹出的热风晕了头。

环卫工人杨大姐负责解放路路段的清扫工作,她脸上的汗珠一个劲地往脖子上落,搭在肩膀上的毛巾也湿透了。“店铺里头开着空调是凉快的,可外头的街道却越来越热了。”她告诉记者,打扫店铺一侧的人行道“最吃不消”,空调排风让体感更热。

建筑正在成为隐形的碳排放量“高手”。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年,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颜晓强说,建筑本身运行会消耗能源,同时释放热量,产生一定量的废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各类林立的建筑让城市的密度越来越大,“老底子造房屋注重穿堂风,强调建筑错落,能有效通风降温。现在大体量的高层建筑和综合体,快速增加了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热量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热。”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已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根据《“十四五”杭州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计划》要求,年要实施不少于50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项目示范和10个(近)零能耗项目示范。

怎样实现建筑低能耗?浙江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所所长徐雷说,目前基本有两条路径。“如果能改善保温层和外墙体的材料,提升建筑的性能,穿一件轻便的好衣服,就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节省不必要的耗能。”徐雷说。

另一条路径则是尽可能让建筑本身产生能源,“建筑有小的风能,还应该设置屋顶花园、屋顶水池、屋顶太阳能板等设施。”徐雷说。

玻璃幕墙反光刺眼

低能耗建筑何时普及?

建筑的玻璃幕墙倒映蓝天白云。图源视觉中国记者步行至龙翔桥地铁站附近,商业综合体大片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光学专家的研究表明,镜面建筑物玻璃的反射光比阳光照射更强烈。夏日阳光被反射到居室中,将使室温平均升高4~6℃。

根据颜晓强的从业经验看,低能耗建筑从设想到落地存在一定难度,目前在杭州的普及率仍较低。“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简洁挺拔的形体,被认为是现代城市高效先进的象征。开发者和城市管理者普遍会更喜欢这样的设计。”

而目前的市场,对于能够有效阻挡太阳辐射的外遮阳构件和设施的接受度并不高。他认为,现有的技术能将外遮阳构件做得精致美观,再配合高性能的外窗和外墙等围护构件,可以大大减少建筑物在白天获得的热量,也能减少建筑的空调用能。但建造低能耗建筑的各项技术综合起来大约需要增加10%到15%的成本,而这个成本需要较长的回收期才能看出节能效益,“除非是示范项目,现实中这么做且做到位的其实不多。”

我们离低能耗建筑还有多远?老旧小区能否进行节能改造?家住钱江路附近的姚阿姨住的是近二十年的房子,随着居住时间增长,房子隔热性能越来越差,从而影响空调效果。从8月12日钱江路站设置地铁纳凉点后,姚阿姨每天早上九点就从家里走到地铁站,待到日落才回去。

徐雷从年开始研究绿色建筑。他表示,绿色建筑不仅是对于新建建筑的要求,也包含了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和有机更新。“比如更换保温隔热的外墙材料,原本粗糙漏风的门窗安装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等。”

外卖小哥说大片树荫不多

城市绿化如何改善微气候?

小哥们奔走在大街上,他们知道哪里的树荫最凉快。小王在杭州送了四五年外卖,趁着等红灯,他喝了口已经被晒得发烫的冰红茶。“现在行道树在景区附近的大树多一点,很多地方都稀稀拉拉的。”小王拍了拍自己装在电动车上的遮阳伞,“这个其实也不安全,但没办法。”

公开数据显示,杭州城区绿化覆盖率40.58%,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0%。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建筑一院副院长陈传剑表示,大片绿地增加的同时,市区里的小花园也在悄然出现。

“像近两年的《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林业共同体项目,都在推动城市绿化。”陈传剑说,未来城市中将出现越来越多小花园,“湿地能够通过地表径流的蒸发实现气温调节,而能够穿插在城市中的小花园通过树木水汽的蒸发,对局部微气候的改善作用会比湿地更好。”

层层建筑挡住风道

城市热岛效应如何缓解?

如何让外围的风吹进城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也值得思考。

为什么没有风?颜晓强介绍,杭州地形三面环山一面城,但高密度的高层建筑群阻挡了江风通路。“在乡村,建筑间距大,能够实现散热和空气流通。而太阳晒到城市里,没有散热和蒸腾,全都吸收进了钢筋水泥。”他认为,城市的硬质化道路吸热快散热慢,如果能在规划时加大绿地和河道等吸热快散热也快的下垫面比例,将对热岛效应有所缓解。

陈传剑认为,缓解热岛效应需要城市风道,在通风的同时能够降温、增湿,成为城市热组团的缓冲带。杭州市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工程师俞布介绍,建设通风廊道,更多应在新片区开发建设时考虑,在通风区域有意识地避免建造高大建筑。

“气候适应性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布局的重要考量。我们可以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边界,保护城市的冷源、风源,而非一味摊大饼式的扩张。”俞布说。

陈传剑说,想要化“热岛”为“绿岛”,需从加强城市绿化,增加城市水域面积等方面入手,在建设中利用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技术要求,来达到目的。

(原标题《还有什么办法让城市退烧》。编辑梁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