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李兴民实习生熊浩)5月8日,海南省住建厅印发《海南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到年,海南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以装配式建筑为主的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全面推行绿色、智能建造方式,建筑能效显著提升。
“十三五”时期全省建筑业增加值稳定增长
“十三五”时期,我省建筑业产业地位稳固,装配式建筑快速推进,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质量安全稳步提升。
1.支柱产业地位稳固。全省建筑业增加值稳定增长,从年的.5亿元增长至年的.61亿元,年均增长4.6%。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年均保持在9.0%以上,税收贡献率在8%以上。
2.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装配式建筑取得跨越式发展,从年的零基础开始到年实现万平米的突破,年实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已达32.67%。
3.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全省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涵盖业务审批和现场监管系统。初步构建建筑市场诚信评价体系,制定了9类企业、7类人员诚信评分标准。完善具有海南特色的地方标准和计价依据体系,制修订工程建设地方标准32项,发布计价依据13部,工程造价改革稳步推进。
4.建筑品质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获得“鲁班奖”工程10项、评选“绿岛杯”省级优质工程项、全国AAA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29个。质量安全持续向好,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明显下降。
5.改革创新亮点突出。全省住建系统“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省级审批事项网办率和提前办结率均实现%。建筑业企业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超限高审查等一大批审批权限下放至市县及园区,实现审批全过程数字化和标准化,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从多个工作日压减至86个工作日以内。率先在全国实现BIM技术在招投标领域应用,率先在全省范围实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审批。
“十三五”时期海南建筑业存在六点问题
1.绿色建筑发展质量有待提升。我省绿色建筑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施工阶段、运营阶段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标准执行不到位;高星级绿色建筑和绿色运营项目比重偏低,绿色建筑建设还处于重“量”欠“质”、重“设计”轻“运行”的阶段;绿色建材良性发展没有有效形成,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还有短板。
2.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我省装配式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作为工程建设方式的重大变革,部分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认识仍有欠缺,市场参与各方主动接受意识不足。本地设计、施工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相对薄弱,装配式建筑产业配套能力不足;适宜海南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体系尚未成熟,新建建筑装配率偏低;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装配式建筑成本依旧较高。
3.新型组织实施方式推广不足。我省工程总承包的招标投标、工程管理、日常监管等配套制度还不完善,政策及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工程总承包项目还较少。在已实施的工程总承包项目中,设计和施工融合度不高,存在“两张皮”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工程总承包的优势。
4.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我省建筑业总体规模偏小,企业资质偏低,行业特色不够鲜明,缺乏起带动与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大量省外企业进入海南,省内企业竞争处于劣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70%的建筑市场份额被外省企业占据。缺乏优秀专业人才,本省籍建筑工人短缺,本省户籍工人仅占24%。我省建筑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尚不能完全满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
5.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我省建筑业发展面临特殊的热带海洋岛屿地理气候,高温高盐高湿高日照辐射、多雨多台风,房屋、桥梁等建筑抗震抗风防水防腐等一系列挑战,适应海南气候特征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建立,建筑“裂”“漏”“渗”问题依然存在,低能耗、高性能、高品质的建筑有待进一步发展。工程建造方式还较粗放,标准化、精细化程度不够。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工程质量投诉纠纷数量仍然较多,市场秩序有待持续规范。
6.监管体系亟待健全。监管信息化平台有待完善和整合,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查体系有待建立。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充分,行业信用体系有待健全。
海南明确全省建筑业发展远景目标
《规划》指出,到年,海南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以装配式建筑为主的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全面推行绿色、智能建造方式,建筑能效显著提升。工程总承包模式普遍采用,建筑质量显著提升,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立,有力支撑和保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规划》明确,以“建筑业绿色发展有序推进”、“建筑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为发展目标,强调以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为使命,努力实现建筑业稳步发展,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水平大幅提升。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