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学区房到底是不是重教育的唯

[反方]

在古代,国人用八德教育孩子,以“忠孝传家远,诗书济世长”作为传家之道。事实上,经历传承与兴衰,虽偶有“贫民窟里走出百万富翁”的励志故事,但大多数顶级富豪和成功人士,仍出自富裕或高知家庭。

回到现在,提到子女教育,无数家庭在此领域中都无法绕开的反而是一套优质的“学区房”。在“养娃”和“房贷”已成为普通家庭最大的开销时,围绕教育而展开的经济实力的比拼,堪称一场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

拥有学区房,才能让子女拥有赢在起跑线上的资格?想要探究“学区房显现的本质,先要了解学区房为何如此被“偏爱”?

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的第一批“中产阶级”凭借贩卖知识和专业技能迅速完成财富的积累。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教育所带来的回报是惊人的。但是随着行业壁垒逐渐形成,不掌握生产资料的中产群体难以将社会地位沿袭给下一代,加之后辈子女智力水平和成长因素存在不确定性,教育的回报率出现下滑。举个例子,清华北大的教授很难保证他们的子女能考上一流大学。但竞争日趋激励,如果不持续或增加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这种退步或淘汰可能会更早发生。

于是,伴随高等教育程度不断普及,受惠于“教育”红利的人群数量逐步扩大。普通家庭一方面形成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惯性认知;一方面则更为清醒地意识到,决不能放弃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占有。而在公众认知里,这种占有最便捷的实现途径,就是学区房。

富人家的孩子在吃苦,穷人家的还在却在“富养”

在普通人举家族之力,为下一代准备昂贵的“学区房”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站稳金字塔尖的高阶人士,对子女的教育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堆金积玉。在他们看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富自由后,让子女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财富观念更为重要。

另一个侧面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则要经过智商测试衡量天赋;用识字量、阅读名著数量、才艺考级等方式评判综合能力。在成绩与证书这些数字面前,作为人的情感和体验、价值与判断变得不再重要。在家长们焦虑感满溢的同时,还伴随大量的金钱与时间成本的付出。

更为典型的是“学区房”概念的异军突起。“咫尺学府,一部未来”,“学校没盖,名声在外”,“房子没住,就可入读”……在有关部门多次发文,禁止房地产商捆绑教育进行宣传的同时,当“房子”与“学校”挂钩之后,通过媒体轮番炒作,专业人士的过度解读,家长多方评判,似乎房子的价值都要用一种全新的逻辑去思考。

除了“学区房”之路,哪些“蹊径”可以另辟?

以沈阳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优质的学区资源平均可为商品住宅带来近元/㎡的溢价提升。而某些挂着名牌学府总校的老破小二手房,因为单纯的学区加持,甚至可拥有2-3倍的价格增长。以每套住房㎡计算,沈阳家长在“学区”二字上的额外投入,可达50~万且上不封顶。

那么除了买学区房,还有那些途径可以“曲线救国”呢?

选择私立学校似乎是最多的选择。目前,育才是沈阳人认可度最高的以私立为主要招生模式的教育集团。尤其学位“派位”之后,就读育才似乎对非天才儿童的友好程度更高了。除此之外,诸如“尚品”、“人大附小”、“远见国际学校”、“绿岛”等不同办学特色的民办教育单位,均可在不以“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满足不同阶层人群子女实现就学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以育才为代表的优质私立学校多以寄宿制为主,且高升学率的背后是更为紧张的竞争氛围和繁重的校内外提升训练,需要家长和孩子更多的时间付出和财力支持。另外,小学阶段的住校生活,可能对部分生活适应力不高的低龄孩子产生不利的心理影响。

高净值家庭更青睐女子出国留学。与多数一线城市一样,沈阳的高净值家庭同样喜欢将女子送出国门,让孩子接触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与国内不同的教育环境。在全球疫情爆发之前,出国留学的孩子呈逐渐低龄化趋势。励志将孩子送出国门的家长,其女子在国内就读时往往不把应试成绩作为考核学校的首要因素。学区房对于这类家庭的意义似乎更像是一种备胎似的存在。而类似大连枫叶国际学校这类“贵族学校”和二中“中加班”、实验“中美班”等专门招收有志于出国留学生源的特殊学校更受青睐。当然,此类学校的学费和背后培养孩子的花费或许并不比一套普通的学区房便宜。

艺术、体育特长的定向培养模式。沈阳的家长如果打定主意让孩子走特长生这条路,那么选择一套优质的学区房往往没有选对一位好老师重要。其实与孩子的兴趣相契合,不埋没天赋的特长生之路,未尝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当然,特长生的成长和需要面临的困难绝对不比普通考学轻松,在此过程中多数人同样需要付出大量的人、物、财力支持。相比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高分低能型人才,特长生的成长之路虽然艰辛,但只要坚持成功与否都将保证孩子未来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一技之长;未来在有生活保障的同时,还能从事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最后,我们无权决定孩子应该拥有怎样的童年,但我们至少应该知道,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指向财富与地位,它更多地是教会人们用一生的时间认识自己。“学区房”或许是多数父母目之所及最便捷的通途,但时代总是在悄然之间发生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非一成不变。所以,去寻求自己心中而非旁人眼中的价值吧,不要在焦虑中迷失自我,才能为孩子提供更为美好的未来。

作者/来源:沈阳地产观察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2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