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唯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柏杨
年柏杨先生从绿岛监狱获释回台北,开始整理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牢狱生涯里,用生命书写的《中国人史纲》皇皇巨著,此书一出版好评如潮,被列为“台湾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本书”之一。
我用两个星期读完了柏杨先生所著的《中国人史纲》上下两册,上起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时代,下迄到年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写进了数千年的中国人的历史磨难。
《中国人史纲》是充满趣味的平民史书,冷静而充满人情味的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立场鲜明的批判与反思,“形容”和“描述”带着文学智慧的笔墨,给读者以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历史不再面无表情,而是深入到个人的情感内心,得到的却是“以史为镜明得失”的沉思与反观。
01、何以用“中国人”立场看待历史?
成则帝王,败则为虏,各朝各代帝王派人撰写年史时,自然掩盖不光彩事迹,弱化错误和私心,只把光彩夺目的丰功伟业记入史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读到的“正史”,一本在当时就经过滤镜处理,美颜帝王将相之行迹。
例如《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动用智慧免除杀头之罪,费尽口舌解释篡位弑君夺取政权,是如何以正规化缘由和途径,列入正史记载。所以至今,我们学习到的正史,是没有任何感情评判色彩的大事记,枯燥难记,弱化因由,“历史”一度成为人们枯燥的记忆连,例如郑和下西洋,传统历史责备他劳民伤财,好大喜功,以致史料所寥寥。
幸好中国的王朝不断变换,没有一脉相承的正式史籍贯,而是各朝各代帝王将相八十三个王朝,五百五十九个帝王,中国史书之多,位于世界第一,然而却没有一个史料用“中国”显示他们的性质。这是他们所处时代和帝王的局势和视野的局限性,这也是柏杨先生编写此书的因由之一。
历史对我们现代中国人而言,意味着什么?追溯久远的记忆对中国人而言,会获得什么?
望眼至今,每个人心中再无疆域分合,我们所处的国家只有一个——中国,我们以当中国人为荣为傲,我们共同存有一部中国历史的记忆,那么,柏杨先生所著这本书的立场就是从“中国人”全民立场,不受朝代疆域的影响,不受利益视角的胁迫,站在统一的立场大视角上回顾历史。
中国人的立场,意味着摒弃以统治者立场开卷有益处的史料记载词汇,抛开“可歌可泣”的个人君主观念扭转乾坤颠倒黑白的记历意图,眼界从“王朝”首位拓宽到把“中国”放在首位的史观上。
而如今以中国人立场随着《中国人史纲》游历代皇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关系位置,会更加清晰明了身世、事件以及作为“中国人”平民百姓,所承受的挫折与危机,中国民族历经百难,形成千万年的民族文化特色屹立于世界,不是哪一个阶级、个人英雄主义独自呈现,而来自中国强大的凝聚力与传承。
对历史的直观创造出一个空间,我们从那里可以唤醒对人性的意识,如何思考历史,借鉴历史,任何挫败都会成为历史,任何一次的胜利都会成为历史。而在我们的时代,危机意识决定了历史意识,对历史的直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身所处形势的理解和觉醒。
新冠肺炎正在肆虐地球人类,中国倾尽全力从封城到解禁,团结一致有效抗疫,展现出惊人的民族凝聚力,必将载入世界历史的伟大篇章,这就是中国人从了解历史到传承历史的意义所在。
中国人应当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中国人”的立场去看待历史,自然维度变换,不同于“奉旨修史”的官员立场,不同于以王朝为主,以帝王将相为主,以统治阶层自居的立场,很多丑恶被美化,也可以给很多可歌可泣、代表中国人磅礴刚强、蓬勃活力的智慧和勇敢以新的解读。
02、不同寻常的历史书籍编排,有益于现代人中国人阅读习惯
西元纪年编排历史事件顺序,以一个世纪作为一个段落不要年号、谥号,对君王直称其名,每个年号都是统治者细加斟酌,深思熟虑后所得,蕴含着统治者美好的祈福祝愿,然而分裂时政权林立,希望年号、谥号能够带给统治者强有力的心理暗示。而随意更改,是帝王的权利,如南周第一任皇帝武曌改过十四次年号,导致现代中国人了解历史,产生强烈的混淆感,也增加记忆负担。
柏杨在编写《中国人史纲》时,大胆的绕过年号,采用公元纪年,使读者简单迅速的了解所述历史的事件位置,距离现代的时空概念。
传统史书强调“奉正朔”,而这一本书史无前例的以“世纪”为单位,以公元纪年为纪年,把王朝号、国号、年号谥号都放在次要位置上,以一个中国人角度过往历史,自然“称号”只是个单位,不如世纪年代更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
大量表格,简洁明了本书的内容精彩绝伦,并且很有特点。有大量的表格:例如春秋时期有大量的政变事件,一部《东周列国志》看得人眼花缭乱。柏杨在纪元前七世纪到纪元前五世纪的三章里,用三个表清晰扼要地介绍了“封国的吞并与逐君杀君”的情况,功德无量。在梁启超的《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看到,梁启超大力赞扬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称之为最好的研究方法。这确实是值得学习之处。大量地以表格来代替冗长叙事的方式,既简洁明了,也大大地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
每章东西方历史平行参照《中国人史纲》在编排设计中,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彰显柏杨先生的别具匠心和视野。宋明之后,尤其是十六世纪开始,西方政治文明突破性地发展起来,科技之光兴起,中西方的发展遂于此分道扬镳,并终于导致十九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不堪收拾。今天的人在扼腕叹息之余,更应该明白到,不仅仅从中国来看中国历史,和不仅仅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多么必要和意义非凡。每一个世纪作为一个段落,在开头和结尾,都有东西方世界闻名进程比较,能够清晰了解这个世纪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方向、程度、历史脉络,读者的阅读感受从天空鸟瞰中国历史,而不是从中国看地球的历史,给人一种整体史观。03、柏杨式平民视角,文学叙事风格,以史为镜明得失《中国人史纲》开篇便用大篇幅详细叙述了自盘古开天辟地到尧舜禹之间的神话传说,这些珍贵的神话传说是华夏史前文明的重要传承载体,生动的反映先人们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中艰难的生存状态,更反映出华夏先人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不屈意志。先人们的艰苦奋斗促使生产力不断发展,将华夏人带入史记文明,进而演绎出今天的中华文明。1、平民视角让“酱缸文化”解读得以指正在台湾很多人曾建议把《中国人史纲》翻译成外文出版发行,随后有官员反对而作罢,理由是:这部书暴露了太多中国历史的黑暗面,不应该翻译成外文给外国人看,“家丑不可外扬”。柏杨先生曾在美国纽约孔子大厦的讲辞中提到“酱缸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这个言论曾让很多中国人产生误解,认为柏杨现实对中国文化是全盘否定的污蔑。而在《中国人史纲》中详尽阐述中国文化脉络,柏杨先生基于真实的辩证思想,认为中国人的文化历史是健康的,但是在宋朝以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理学盛行,酱缸开始发酵。理学斲伤中国人的人性,使文化的生命丧失,柏杨先生认为:“我们缺少一种面对真相的心态,一种健康的心态。”余秋雨现实在《文化苦旅》一书中也有同样的解读: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柏杨先生提出的“酱缸文化”。历史是过去的记忆,有残缺也昏暗不明的,但不能因此而只读其美化的,如“皇帝的新装”一样,只兴奋于讴歌,我们还是习惯于陶醉在一种僵固的自慰自欺模式中,历史是过去的承载,内部隐含着未来,只有对过去和未来有客观的通盘了解,才能清晰现在可发展的可能性。2、有态度、有人情味的文学“立体电影”《中国人史纲》在文学史上是清奇作品,正因为不是严格意义上严谨史记,才得以有态度有人情味的“平民体”得以广泛传诵。有评论人称,让历史成为立体电影,是《中国人史纲》的突出风格,开创了“平民体”史体。这本书柏杨先生是以俯瞰的角度,将历史背景勾仅仅勾画出一个清晰而富有故事的历史舞台上,时间和空间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经纬,融入了文学创作中的对时代背景的感性和理性直观叙事,历史变得易懂而有趣味性,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柏杨先生开创了新的史体“平民体”,从根本上来说是拒绝纯审美“无我”的历史观,不如我们所熟悉的史学家一般钜细靡遗熟知细节,重点在于对人性的关怀,对苦难的同情。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一般人通常对曾经改编为戏剧、小说、电影的某些历史片段或人物有较深刻印象,对于整体中国历史的了解,恐怕是付之阙如。而柏杨先生,是把中国历史串成一部“立体电影”,将文学与历史两影像重合,产生三维立体效果,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部“立体电影”从叙事细节特点,贯穿于中国历史各朝代,俯瞰历史场合皇帝与名仕与平民百姓都一视同仁,柏杨先生在书中就隋炀帝称他的名字杨广,唐太宗就是李世民。柏杨先生的妻子香华也曾提出质疑:很多皇帝的名字是非常古老少见、甚至今天已没见过的字,读不出来的字,她认为不应增加读者阅读上的困难,建议我一个折衷之道:名字与谥号并列。但柏杨先生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不用歌功颂德的谥号,对每一个曾经掌握极致权力的皇帝,把他们还原成一个“人”。柏杨先生《中国人史纲》并不以古代帝王为正统主导,是站在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的立场上,所以对帝王的功绩并没有太多的赞扬和名垂青史。克服纯审美的历史研究,面对浩瀚的历史材料,历史不断旋转,从一种迷惘到另一种迷惘,从一场灾祸到另一场灾祸,其中挟裹着短暂的幸福希望,而“人”作为主角在历史舞台上彰显着其能量和魅力。
写在最后这本《中国人史纲》的结尾与年义和团运动,很多读者如我一样意犹未尽,遗憾柏杨先生没能续新世纪近代史内容。但如果想象一下柏杨先生是如何在狱中艰难的困境中,大小便与洗漱同在一个坑洞,个人完全没有自由和选择权利的余地,生存都成问题的环境下,创作出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就会感慨于柏杨先生的精神国心。柏杨先生说其实《中国人史纲》在狱中已经写到民国初年,但部分资料遗失,当时关在狱中身不由己,情况多变几经周转,抄写三份用秘密通道送出一份,自己保存一份,同室难友保存一份,才得以有如今的《中国人史纲》出版发行。如今又有了年的历史,虽然没有柏杨先生的笔墨指导,但如果深读《中国人史纲》作为中国人会获得一种平民史观,对待历史有更深入和真实的解读。作者介绍:荣荣低速缓行,寻找生存的“缝隙”,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