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衣带水到息息相关,乾隆嘉庆如何对闽台

一衣带水的两岸地缘关系

闽台两岸隔海相望的自然海洋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岸海防的一体化建设。

福建省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率一比五点七,居全国首位;海岸线长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达三千七百五十二千米,仅次于广东而居全国第二位。

沿海多岛屿和港湾,岛屿有一千五百四十六个,仅次于浙江而居全国第二位;大小港湾一百二十五个,海域面积达十三万六千平方千米。

台湾是中国最大的岛屿,位于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部与太平洋相接,东北部与琉球群岛相连,南部毗邻巴士海峡、菲律宾群岛。

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东倚层峦,西迫巨浸,北则鸡笼城,与福建对峙……自鸡笼、淡水至福建港口,五更可达”。

这样看来,台湾与福建两地相隔甚近,两岸地理关系紧密相连。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约一千五百七十六公里。

台湾海峡是从海上联系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全境包括台湾岛、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加上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达为三万六千多平方千米。

台湾境内三分之一为平原,三分之二为山地。明末清初时期,著名舆地学家顾祖禹说过台湾与福建漳、泉两地关系紧密,以唇与齿之间的关系来喻闽台两地,认为台湾对福建地区的防御具有重大意义。“北港(即台湾)即澎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齿寒,……漳、泉亦可忧也”。

顾祖禹已经认识到两岸地缘关系是安危相系、唇齿相依的。

息息相关的两岸社会关系

在旧石器时代,台湾和大陆是连成一片的。台湾地区的“左镇人”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和“东山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属于旧石器时代中国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

台湾和福建在新石器时代也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这一点有更多的考古证据:台湾凤鼻头遗址与闽侯县石山遗址都以贝丘为显著特征。这种情况表明两岸关系源远流长,息息相关。

福建与台湾不仅自然联系紧密,社会联系也极为亲密,两地之间密切的人文和地理联系决定了两岸海防一体化。

福建沿海人民很早就开始移居台湾,在清朝统治时期达到高潮。清统一台湾初期,台湾作为一个府隶属于福建省,开创了福建向台湾移民的新局面。

雍正十年(年)五月,鄂尔泰向皇帝上奏折,请求政府批准闽人入台开发:“请允许有田产生业者,向地方官申请,然后报府批准,填给路引,携眷赴台”,得到皇帝应允。自此,大批福建人携妻带子,举家搬迁,入台垦耕,引起人口大量流动。

他们大都携带家庭成员在台湾长期定居,加速了台湾人口增长。嘉庆十六年(年),台湾汉民达二十四万一千二百一十七户,人口逾二百万,其中以漳、泉二府最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