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了
《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
(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对未来城市更新提升
作出明确规划
那么更新后的重庆是什么样的?
重庆又将如何去实施?
让我们先来一图读懂~
8月8日
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
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
新闻发布会
介绍了相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现场李文科摄
发布人:
岳顺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杨治洪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余颖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
雷旭东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行动计划》相关情况
出台背景
岳顺介绍相关情况李文科摄
岳顺介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市第六次党代会将“深入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大力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作为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特别是近期召开的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进一步聚焦“推动城市更新提升、优化主城都市区功能品质”,进一步凝聚了全市推动城市更新提升的思想认识。
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统筹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大基本面,全力实施城市提升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完善,城市发展能级显著增强,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城市总体构建日渐清晰,城市品牌形象整体重塑,重庆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城市更新提升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城市建设方方面面。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挑战,我们更加注重解决城市发展本身的问题,制定实施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全面打造城市建设发展“升级版”。
总体目标
《行动计划》总体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生态宜居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开发强度、组团规模、人口密度、环境质量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3%,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达到1亿平方米。
二是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全市高铁通车及在建里程超过公里,开工建设高速公路公里、建成公里,主城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公里,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达到公里、山城步道达到公里,全市5G基站数量达到15万个。
三是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深化。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初步构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5%以上,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建设市级绿色示范社区个以上。
四是安全韧性能力稳步增强。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城市防洪排涝、消防、人防、基础设施等韧性不断增强,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消除。
五是智慧城市特征日益明显。市级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基本建成,“CIM+”应用体系初步构建,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达到所,医院达到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六是城市人文魅力不断彰显。城市更加人性化、人文化,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开放利用,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平方米,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覆盖。
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主要围绕提升城市的5个水平、4个品质,总共9个方面的任务。具体如下——
一是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坚持规划战略引领,优化空间发展格局,统筹“三生空间”布局,健全规划管理机制,加快构建全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
二是提升城市建设水平。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与一流城市“等高对接”,提高建设标准,推动建筑设计出精品、出亮点,创建品质工程,多维度、多视角突出“立体城市”风貌,让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
三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按照“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要求,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持续开展“马路办公”,进一步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下足“绣花”功夫,打造美丽宜居家园。
四是提升城市交通水平。畅通多向出渝大通道,合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打造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实施轨道交通“+”成网计划,提速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马路上的老城区”。
五是提升城市韧性水平。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统筹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增强基础设施韧性,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强化城市风险防控,提升城市应急水平和综合承载力,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有韧性。
六是提升城市经济品质。统筹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题,营造创新生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加快产业“补链成群”,深入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高水平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
七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完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开展城市更新试点示范,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服务提升,精准提供“全龄化”公共服务,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八是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四山”保护提升,做靓“两江四岸”城市主轴,加强江心绿岛生态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九是提升城市人文品质。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契机,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城市“书香气、文化味”。
问答精选
市住房城乡建委在
推进城市更新提升
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方面
将如何发挥作用?
杨治洪介绍,市住房城乡建委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工作走深走实,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杨治洪回答记者提问李文科摄
强化统筹
全力抓好城市更新提升工作
抓好专项任务统筹。围绕事项化、清单化要求,构建开放型工作框架体系,动态调整专项子项任务,在提升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
抓好实施项目统筹。注重把握“时、度、效”,动态完善实施项目库,科学制定年度建设投资计划,确保项目接续不断、后劲有力。
抓好要素保障统筹。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资金、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做好项目资金滚动平衡,拓展市场化、多元化融资渠道,保障重大项目有序实施。
抓好督办考核统筹。配合市政府督查办细化考察指标和实施细则,制定督办台账,加强跟踪督查,及时协调解决难点、卡点问题,推动各项任务取得实效。
突出重点
着力推动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
高标准打造城市功能名片。注重在城市更新提升中统筹增强城市功能,协调推进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等城市功能名片建设,重点抓好市住房城乡建委牵头推进的长嘉汇、艺术湾的建设协调工作。
高水平打造重点功能片区。立足中心城区各区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各区资源优势,重点做好拓展、配套、提升、融合的文章,力争各区打造一个以上重点功能片区,使其在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中更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高质量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工作。围绕“吃、住、行、游、娱、购”等生活功能,编制形成城市功能完善工作指南和指导意见,推动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全面打造城市建设发展“升级版”。
聚焦职能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提升专项任务
城市更新提升涉及面广、任务繁多,在抓好统筹的基础上,市住房城乡建委将着力推进14个专项、27个子项任务。
●强基础、提效能。加快实施轨道交通“+”成网计划,深入开展“缓堵促畅”和路网更新工作,加快建设同城化大通道,有序推进管廊管道、水环境治理、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公里岸线治理提升,扎实开展城市更新试点示范,大力实施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
●转方式、促升级。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抓好“新城建”和“双智”国家试点,争创“智能建造”全国试点,加快建设绿色、智慧、韧性城市。
城市规划
如何在城市更新提升中
发挥引领作用?
余颖介绍,高水平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引领城市发展和品质提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余颖回答记者提问李文科摄
坚持规划战略引领
立足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重庆特色、高点定位,精准谋划重庆城市发展坐标,突出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引领作用。
按照“谋划定位、策划功能、规划落地、计划实施”的大规划思路,构建“穿透式”层层细化落实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促进“一区两群”地区协调发展。
●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强化双圈互动,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主城都市区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突出立体式交通、多样式建筑、组团式社区、田园式乡村;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推动中心城区“瘦身健体”,以长江、嘉陵江为主轴,塑造与“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相适应的城市功能布局,更新提升“两江四岸”山水都市风貌,推动产城景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
统筹“三生空间”布局
优化生产空间,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产业空间布局,支撑高质量发展。
优化生活空间,按照职住平衡的要求,优化城市组团和居住用地布局,控制新增用地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完善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优化生态空间,加强城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加强规划管理
要健全规划管理机制,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切实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统筹推进规划编制,加快构建全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三级”就是市、区县、乡镇这三个层级。
●强化规划刚性约束,规划编制批准以后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规划对城市发展建设时序、范围、内容等引导和管控机制,科学引导和有序调控城市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法规体系,确保规划工作全过程有法可依。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建设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即信息化,我们称之为“一张图”,把规划所有的内容和实施的全过程都在这“一张图”里显现出来,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机制。
市城市管理局将在
构建立体绿色的网络体系方面
开展哪些工作?
雷旭东介绍,“十四五”期间,市城市管理局将开展四项主要工作。
雷旭东回答记者提问李文科摄
实施街头绿地提质项目
梳理街头绿地林下空间,优化景观和设施布局,增添健身步道,完善休闲设施,提高市民的可进入性可参与性,打造功能合理、疏密有致、层次清晰的街头绿地景观风貌。
今年,全市计划实施街头绿地提质项目个,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个,其中南岸区美堤雅城、两江新区池杉路周边林下空间等一批项目建成后,为市民受用和好评。
修补修复城市公共空间
针对城市公交港湾、轨道交通、地下通道出入口缺绿少绿等情况,开展城市园林绿化补缺提质工作。
针对城市建设形成的边坡、堡坎和自然崖壁,开展生态修复即坡坎崖绿化美化工作。
截至目前,今年计划的补缺提质项目个,已完成个;今年计划实施的坡坎崖绿化美化项目41个,已经完成27个。
其中渝中区“开往春天的列车”“春风十里桃花”“红梅林”等项目,获市内外游客高度评价,成为网红打卡地。
加强城市开敞空间连通性
依托城市山体、滨水岸线大力推进山城绿道建设,将城市公园、自然山体、湖泊水系、历史文脉等有机串联,既彰显重庆自然文化资源特色,也为市民低碳出行和休闲健身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今年,全市计划实施绿道建设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设公里。
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共建共享
遵循“以人为本、绿色生态、彰显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需求,以服务全龄人口为目标,发动各方积极参与,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布局各类健身场地、儿童设施、便民服务设施,并以文化景墙、艺术小品等进行环境美化,着力满足群众锻炼、休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今年,我市计划在主城都市区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25座,目前已投建16座,预计年底能够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行动计划》
显著特点是什么?
岳顺介绍,《行动计划》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统筹“一区”与“两群”
《行动计划》围绕做强“极核”、带动“两群”、联动“双城”,着力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梯次推动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功能互补和同城化发展,大力支持“两群”地区差异化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加快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步伐,强化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路径。
统筹功能与品质
《行动计划》把城市功能提升放在首位,从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门户枢纽、生态宜居、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持续增强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促进城市布局优化、集约发展、精明增长。
同时,围绕“吃、住、行、游、娱、购”,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