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绿色植物园,自然资源丰富,是一块被时间遗忘的乐土
圣多美岛是一块被时间遗忘的乐土,其美丽宛如天地初创。轻飘曼舞的薄雾从早到晚笼罩着岛上茂密蓊郁的热带森林,热带森林披覆着的火山坡绵延而下到金黄色的海滩和碧蓝色的海洋。海滩上高高的椰子树在海风中摇曳,而变幻的海水时而碧绿时而湛蓝,一排排涌向岸边的海浪在礁石上撞得粉碎,激起了丈把高的白色浪花。享有盛誉的圣多美瀑布由百余米高的峭壁顶端飞泻直下,终年奔腾不绝,一阵小雨刚停,一道七色彩虹便横跨在瀑布之上,久久凝视会令人生出进入仙境的幻觉。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圣多美岛。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共和国的首都圣多美城就在圣多美岛上,它地处背风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各种农作物和热带作物在这里生长得郁郁葱葱,因此被誉为“海上绿色植物园”。不光是圣多美城,整个圣多美岛都是一座“绿园”。沿着公路驶去,放眼望去都是芬芳的花草,葱郁的树木,远处野生的椰子树婆娑多姿,可可椰子、咖啡、香蕉和棕榈种植园一片挨着一片,泛着嫩绿的油光。全岛转上一圈除了绿色还是绿色,在碧蓝的海水映射下,宛如镶嵌在蓝色丝绒上的一颗翠绿的珍珠,不愧为大西洋上的“绿岛”。
圣多美岛如清水芙蓉般朴素,圣多美城如田园诗般淡雅。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市内建筑大多是红顶白墙的两层小楼,或者是带院落的平房,最高的建筑是一座7层楼房。这里的大街上很少有汽车,也就没有繁华大都市的嘈杂。冷不丁地也会有辆名贵轿车从人们身边一溜烟地驶过,那不过贫富之间永远的失衡。圣多美岛的自然风光让来自发达国家的人赞不绝口,圣多美人的生活方式也让岛外的人感到新鲜。女人清一色打着赤脚,头顶一块方巾,身上缠着一块花布,随便的没有办法再随便了。
吃饭更是随便,几只菠萝和煮熟的香蕉,就着几条海上弄来的小鱼,放在火上一烤,外加一点淡水,就算是一顿正餐了。岛上土壤肥沃,出产丰富,遍地长着香蕉和芋头,只要安心地接受大自然的赏赐,就能很快乐地生活。圣多美人的生活大多很贫穷,谁家要是能拥有一辆自行车,那就算得上奢侈品了。他们住的房子很是简陋,好像随便找几块木板就搭了起来。但圣多美人似乎过惯了慵懒的生活,并不努力去追求什么,也不想改变什么。这不能怪圣多美人不思进取,这个岛国四面环海,与辽阔的大陆接触寥寥。
独立之前遭受了几百年的殖民统治,拖住了他们追赶现代化的步伐。15世纪以前,这个岛十分荒凉。年12月21日,葡萄牙人第一次登上了这个岛屿,那一天恰逢基督教的圣多美日,于是就将它命名为圣多美岛。在岛北岸的内维斯市附近有一块平坦的鹅卵石海滩,那里就是当年葡萄牙人首次登陆的地方。殖民者在那里竖起一块长3米、宽2米多的石碑,记述了当时登陆的人数和经过。如今这块石碑仍在,只是字迹变得模糊了。葡萄牙人一来到这个岛上,就被这里的满目葱绿所着迷,情不自禁地给它取了个绿岛”的美名。
随后,他们在这里开辟了世界上最早的种植园,并从西非各地掳掠来近3万名黑奴,强迫他们种植甘蔗,很快就将这个岛变成了葡萄牙的“糖岛”和“热带庄园”。到了17世纪后半叶,巴西的甘蔗种植业兴盛起来,岛上葡萄牙人就利用圣多美岛地处交通要道的优势,干起来转运奴隶的买卖。奴隶贩子把从非洲各地掳掠来的奴隶先运到岛上,再转运到美洲去,而葡萄牙人从中坐收渔利。凡是被贩到这个岛上的黑奴,没有一个能活着回到故乡,使得非洲人一听到圣多美的名字,就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后来,葡萄牙政府又把这个岛当成了国内罪犯的流放地,至死不得返乡。这样一来,葡萄牙人也对圣多美岛产生了恐惧感,“死亡之岛”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对于“死亡之岛”这个别名,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解释。圣多美岛上有一座圣多美峰,峰顶有一个黑洞洞的火山口,显得很阴森。在天主教十分盛行的欧洲国家里,人们普遍相信作恶的人在弥留之际,其灵魂会被地狱之神派出的使者抓走,据说地狱的出入口就在地球南部的某个岛上。当年葡萄牙人来到这个岛上后,发现了这个大洞,就以为找到了传说中的通往地狱的门户。
于是就把圣多美岛称为“死亡之岛”。直到年7月12日,葡萄牙才被迫承认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独立。殖民者在这个岛上留下了一些欧式建筑,但那都是留给有钱的外国人住的,当地人所能接受的“遗产”只有满岛的可可树。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国旗上的绿色象征着农业,黄色就象征着可可豆和其他自然资源。岛上的可可豆产量每年可达万吨以上,但由于岛上没有加工厂,不能把可可豆深加工成可可粉或巧克力,只能直接出口原料,所以所得极为有限。
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居然名列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极不发达国家之中,其原因就在这里。不过,这里贫富差距极小,大家一起过苦日子,也就不觉得苦的滋味了,有人据此把圣多美及普林西比说成是人间天堂,也许有几分道理,只是说这话的人大约自己是不会愿意到这天堂里长久过日子的。看完文章后,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留言评论,对内容感兴趣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