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爱尔兰有多少名胜古迹它们出现的原

爱尔兰全称是爱尔兰共和国,是一个西欧的议会共和制国家。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爱尔兰岛的中南部,西濒大西洋,东北与英国的北爱尔兰接壤,东隔爱尔兰海与英国相望。领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公里。

爱尔兰自然环境保持的相当好,素有“翡翠岛国”之称,全国绿树成荫,河流纵横。草地遍布,所以又有“绿岛”和“绿宝石”之称。

爱尔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的成员国。并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因经济发达赢得了“欧洲小虎”的美誉。

爱尔兰岛南北长公里,东西宽公里,全岛面积为8.4万平方公里,其中5/6的面积属于爱尔兰共和国。爱尔兰的国土由中部平原和环列四周的滨海山构成,形似一个边缘陡峭的盆地,南北高中间低;中部平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拔30-米,间有海拔-米的低丘,这一地区被茂盛的森林覆盖,绿地遍野,是理想的草原牧场。

东部和北部山脉海拔-米,南部山脉在海拔-米之间;西南沿海悬崖陡峭、怪石嶙峋。山中多洞穴、暗流;滨海山地久经侵蚀,山体为宽谷分割,有利于内地与沿海之间的交通。爱尔兰的海岸线长达0多公里,其东部海岸比较平直,缺乏天然良港;西部与南部的海岸线犬牙交错,绵延起伏、极富变化。

整个爱尔兰岛被小型丘陵环绕,中部相对较低,是河流、湖泊纵横的低地。最长的河流香侬河长约多公里,最大的湖泊为科里布湖。全岛被东西走向的利菲河分割为南北两部分。西卡朗图厄尔山是全岛最高点,海拔米。大西洋沿岸港湾曲折深切,多良港。东岸较平直。

爱尔兰全国划分为26个郡。这26个郡分别是:卡尔洛郡,卡范郡,克莱尔郡,科克郡,多内加尔郡,邓莱里-拉斯当郡,芬戈郡,戈尔韦郡,凯里郡,基尔代尔郡,基尔肯尼郡,累伊斯郡,利屈姆郡,朗福德郡,劳思郡,梅奥郡,米思郡,莫内根郡,奥法莱郡,罗斯科门郡,斯莱果郡,南都柏林郡,提珀雷里郡,西米思郡,韦克斯福德郡,威克洛郡。首都,都柏林。

公元前0年,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由于当时的海面比较低,爱尔兰通过一条地峡与苏格兰相连,而苏格兰也通过一条地峡与欧洲大陆相连。因此人类可以直接从欧洲大陆通过陆路迁徙到爱尔兰。

公元前年左右,一批猎户从大不列颠岛来到爱尔兰岛,成为最早定居者。

公元前0年至前0年,爱尔兰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公元前年,人类开始在爱尔兰寻找锌和铜等矿物,由此向这里带来了青铜器。爱尔兰进入青铜器时代,这个时代遗留下了一些精心加工的金器、青铜装饰和青铜武器。

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凯尔特人在多次迁徙中来到爱尔兰。

大约公元前年,凯尔特人将铁器带到爱尔兰,爱尔兰进入铁器时代。

公元前年左右,凯尔特人使用的凯尔特语与当地人的语言混合后形成了爱尔兰语,并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文字和语言。凯尔特文化在爱尔兰占据了支配地位。他们将爱尔兰分为至少五个王国,成为现代爱尔兰人的祖先,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虽然这些王国之间不断争战,但他们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这些王国中最有权势的是德鲁伊教僧侣。这些僧侣集中了教师、医生、诗人、神的代表和法律和历史的记载者的作用。

罗马帝国占领英格兰后,爱尔兰的贵族有时袭击英格兰进行抢劫。罗马人称爱尔兰为希波尼亚。

公元年,托勒密精确地描写了爱尔兰的地理和部落。

爱尔兰从未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也受到了罗马的影响。

公元年,圣帕特里克到此传播基督教及罗马文化。

公元年至年,圣帕特里克对爱尔兰的基督化结束了凯尔特文化的时代。在爱尔兰形成了由修道院、传道士和王国组成的文化。他保留了爱尔兰特有的部落和社会结构。将原有的法律记录下来。只有当原有的法律与基督教的教义相反的情况下才改变它们。传说他还引入了拉丁字母。爱尔兰的僧侣用拉丁字母保存了部分凯尔特人的口头文学。此后爱尔兰进入有文字书写的历史时期。

随着新的信仰的普及,传统的德鲁伊教垮台了。爱尔兰的学者在修道院中学习拉丁语和基督教神学,修道院在爱尔兰非常繁华。从爱尔兰到英格兰和欧洲大陆的传道士宣传爱尔兰的学风,从欧洲各地吸引了许多学者到爱尔兰来。这些修道院非常出色,而且它们与世隔绝,为将拉丁语的许多知识保存下来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书画插图的艺术、金属加工、雕刻在爱尔兰获得巨大发展。

从公元年开始,维京人入侵了在政治上还不统一的爱尔兰,结束了爱尔兰的基督文化。维京人来自挪威,在殖民了奥克尼群岛和设德兰群岛后,他们来到了爱尔兰。在开始的袭击过后,他们开始在爱尔兰建立固定的居民点。这些居民点后来成为爱尔兰最早的城市起点。都柏林、韦克斯福德、沃特福德等城市就是这样开始的。

从公元年至公元年,维京人托格斯特在爱尔兰最早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王国,他的王国位于今天的奥斯特、康诺特和米斯三个郡。

公元年,托格斯特被米斯国王马拉奇杀死。

公元年,马拉奇战胜了一支维京人的军队。

公元年,一些维京人在都柏林湾建立了一座堡垒,这是都柏林的开始,都柏林这个名字源自古爱尔兰语黑水潭的意思。当时,爱尔兰人和维京人已经混合杂居,许多爱尔兰的国王的名字是维京人的名字,一些地名也包含维京名字的因素。今天许多爱尔兰海岸的城市还反应了维京城市的结构。

那时,维京人并没有协调他们的进攻,而爱尔兰人的防御也是不一致的。爱尔兰内部也不断发生权力斗争,这些内部的派别有时与维京人联盟。最后东北的塔拉家族占有优势,他们屈服了在爱尔兰定居的维京人。

公元10世纪末,布莱恩·博茹基本统一了爱尔兰。

公元年,他还击败了维京人。

维京人的威胁、采用新的武器技术、城市的建立和航海贸易的发展给爱尔兰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维京人并未能够在爱尔兰长时间立足,但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在爱尔兰留下了足迹。此后的年中,爱尔兰虽然依然有内部的斗争,但总的来说比较和平,艺术和文化得到发展。但内部的矛盾引起和加速了亨利二世领导的诺曼人的入侵。

盎格鲁-诺曼人入侵爱尔兰是爱尔兰内部两个小王国之间因为战争的结果。战败的那个国王逃到英格兰,后来逃到法国向亨利二世求救,让亨利二世入侵爱尔兰。亨利二世写了一封支持他的信,拿着这封信,这个小国王跑到威尔士获得了那里的诺曼人的支持。诺曼人凭他们先进的军事技术(他们拥有长弓、骑兵和链甲)和爱尔兰人内部的分歧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首胜。这吸引了更多的诺曼人到爱尔兰来。这时亨利也开始对爱尔兰感兴趣了,因为他害怕其他诺曼人在爱尔兰建立一个与他竞争的对抗王国,因此他进入爱尔兰来建立他自己的威信。

公元年,教皇艾德里安四世,他被称为第一位英国人教皇,授予亨利二世入侵爱尔兰去惩罚堕落和贪污。

公元年,亨利二世的军队获得了胜利。

公元年,第二代彭布罗克伯爵理查·德·克莱尔率军队入侵爱尔兰,在都柏林之围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同年,亨利二世率领一支强大的舰队登上爱尔兰,并要求理查·德·克莱尔臣服。并将伯爵所控制的地区纳入英王统治之下。亨利二世成为了第一个登上爱尔兰的英格兰君主。他立他的儿子约翰为爱尔兰大公,并将爱尔兰的土地分给盎格鲁-诺曼的伯爵们。

英格兰开始在爱尔兰的文化和政治中占支配作用。

公元年,教皇艾德里安四世的继承人亚历山大三世承认亨利二世在爱尔兰占领的领域。这些封地主要位于爱尔兰岛的东部,这些伯爵们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城堡来保护他们的封地。今天许多这些城堡依然存留着。然后他们开始向岛的其它地区进发。后来约翰称为英格兰国王后,爱尔兰王国就正式并入英格兰王权下了。

实际上,当时随亨利二世来到爱尔兰的诺曼人的人数并不多,因为亨利二世在其它地区,例如苏格兰、法国。还有争议事项。因此这些占领者不得不与当地的爱尔兰人合作。盎格鲁-诺曼人只将爱尔兰过去的统治者推翻了,但他们试图取得当地居民的支持。他们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建立了一个中心制的管理机构,建立了许多城市。今天爱尔兰的许多大教堂就是那个时代开始建造的。只有在西北和西南角的偏远地区,还存留着爱尔兰当地的贵族统治。

早期英格兰的议会制度在爱尔兰受到响应。

公元年,第一个爱尔兰议会成立。

公元14世纪,在这个年里,爱尔兰爆发了多次反对英格兰统治的暴乱。

在百年战争中,英格兰将它的精力集中在法国而忽略了对爱尔兰的统治。此后的玫瑰战争更削弱了爱尔兰在英格兰政治中的重要性。一直到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才有时间来顾及它在爱尔兰的兴趣。此时,英格兰实际上在爱尔兰只对东部的一个郡有直接的统治。

公元13世纪末,由于岛上的诺曼统治者没有得到英格兰的支持,这些爱尔兰贵族与维京人一起开始削弱诺曼人的统治。这是第一场全爱尔兰的运动,而且这个运动还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本来是诺曼人的贵族开始使用爱尔兰语言、习俗和服饰。从政治和军事上,他们也越来越站在爱尔兰方面了。后来他们也依然信奉天主教,没有加入宗教改革。

公元年,亨利七世公布了一条法律,下令爱尔兰议会的决定只有在通过英格兰国王批准后才有效。

公元年,亨利八世下令爱尔兰直接由英格兰国王管辖,此外岛上的所有教会财产国有化。这个国有化在英格兰与天主教会断绝关系、圣公会建立后在英格兰也执行。但爱尔兰的原住民和后来移居到爱尔兰的大多数诺曼人依然是天主教徒。亨利八世怕外国势力如西班牙会在爱尔兰挑唆反英格兰的叛乱。此外,亨利八世将爱尔兰从一个公国提升为一个王国,并将爱尔兰与英格兰的关系定位为共主联邦,也就是爱尔兰的国王和英格兰的国王是同一个人,亨利八世也随即兼任爱尔兰国王。爱尔兰的议会也像英格兰的议会一样分上院和下院两个院。但大多数时间里,天主教徒进入议会的机会被控制得很小。

此后,亨利八世的继承人爱德华六世是第一个大量向爱尔兰殖民的英格兰国王。

从公元十六世纪六十年代起,英格兰开始大量在爱尔兰殖民,同时英格兰对偶尔发生的爱尔兰抵抗发动军事行动。此时的爱尔兰是欧洲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在这里没有先进的武器和组织结构。虽然如此,爱尔兰人的抵抗却越来越强大。他们使用游击战,当时的英格兰军队对这种战术没有准备,而岛上的山和森林为这个战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公元年,在爱尔兰爆发了一场起义。

直到公元年,英格兰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公元年,爱尔兰再次起义。

公元年,英格兰将这次起义也残暴地镇压了。

公元年,爱尔兰修·奥内尔组织的起义真正威胁到了英格兰。奥内尔组织了一支大约一万人的爱尔兰军队,这支军队有不少步枪,买这些步枪的钱是西班牙人出的,从苏格兰买的。此外西班牙还派专家帮助爱尔兰人建造要塞。在奥内尔的军队中有爱尔兰的原主人,也有后来移居的诺曼人。由于爱尔兰始终非常穷,在此之前就有不少爱尔兰人在西班牙的军队中做雇佣兵。他们在那里接受训练,获得了实战经验。奥内尔的起义在奥斯特郡开始,很快就蔓延到整个爱尔兰岛。一支从英格兰来镇压这次起义的军队在一次奇袭中被消灭。

公元年8月14日,英军再次被重创。

公元年,伊丽莎白一世派了一个新的总督,这位新总督下令在爱尔兰北部消灭所有的粮食,没收所有的牲畜,他的目的是将造反者饿死。10月2日,英军向奥斯特的进发被起义者阻挡。

公元年9月21日,奥内尔又获得了3名支援他的西班牙士兵。但英军还是达到了包围奥斯特的目的。虽然奥内尔带着他的西班牙士兵赶来解围,但他们没有成功。西班牙人投降。

公元年,奥内尔签署了一个停火协议。英格兰完全占领爱尔兰。

公元年,已经有许多爱尔兰贵族,包括奥内尔在内离开了爱尔兰。

作为报复英格兰没收了许多爱尔兰地主的土地。

从公元年开始,伊丽莎白一世的继承人詹姆斯一世开始特别对爱尔兰的奥斯特郡进行殖民,使这个郡变成英格兰在爱尔兰的桥头堡。这次殖民运动的结果直到今天还体现在北爱尔兰的问题中。

17世纪,爱尔兰的经济获得发展,使得爱尔兰的人口获得增长,为了巩固詹姆斯一世的统治,他在爱尔兰的许多城市里建立了堡垒和碉堡。

公元年,北爱尔兰的城市德里被直接交付伦敦管理,许多英格兰人移居到德里,就连城市的名称也改为了伦敦德里。

尽管在经济上爱尔兰不断发展,但在政治上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对英国的情况感到非常不安。英王查理一世本人是圣公派的,但他试图接近天主教。

公元年,他任命托马斯·温特沃斯为爱尔兰总督。温特沃斯对天主教也很容忍。但查理一世与英国的国会之间发生了矛盾,当时国会内的清教徒占支配地位,清教徒提倡完全与天主教决裂。

公元年,在国会的压力下查理一世下令处死温特沃斯。爱尔兰的天主教担心这是国会要迫害他们的开始。11月,在奥斯特天主教徒进行暴动屠杀英国移民,上千人死亡。

公元年1月,查理一世下令逮捕多名反对他的国会议员,由此导致了英国内战的爆发。这场内战也波及到爱尔兰,一开始爱尔兰的暴动是反对所有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新教移民的,但不久爱尔兰人就成为了查理一世的支持者。

公元年,爱尔兰的原住民、诺曼移民和保皇派的英国移民联合成立了基尔肯尼同盟,其目的是成立一个天主教的、保皇的爱尔兰。这个同盟的军队占领了爱尔兰的大部分地区,只有奥斯特和都柏林还在英国议会的手中。

公元年,移民到爱尔兰的苏格兰人也加入了基尔肯尼同盟。同年,在英国本土,国会军战胜。

公元年1月,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立共和国。在内战中奥利弗·克伦威尔成为了英国最有权的人。8月,他亲自带领一支军队进入造反的爱尔兰。克伦威尔在这次战役中使用了非常残酷的手段。9月11日,克伦威尔攻克杜希达,城内所有市民不是被杀就是被驱逐,城市被完全摧毁。韦克斯福德也遭到同样的命运。

公元年,克伦威尔由于苏格兰告急而离开了爱尔兰。离开时,他留下了一些军队。

公元年,这些军队彻底镇压了当地的暴动。

克伦威尔的这次远征爱尔兰,使得爱尔兰大部分地区被摧毁,许多被俘的造反者被送到加勒比海地区充当奴隶,大多数爱尔兰地主的土地被没收。由于英国共和国无法向它的士兵发放军饷,它就把爱尔兰的土地分给这些士兵,上万英国士兵就这样移居到爱尔兰。他们主要居住在奥斯特附近,这些人中大多数是清教徒。克伦威尔下令爱尔兰本地人只许在香侬河以西定居。

公元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虽然同情天主教,但他下达了对爱尔兰的经济不利的命令:爱尔兰只许向英国出售羊毛。这对爱尔兰经济的打击非常大。此外,爱尔兰不许与英国的殖民地直接进行贸易。

公元年,詹姆斯二世继位,詹姆斯二世宣布皈依天主教,这导致了国王与国会之间非常大的矛盾。

公元年,“光荣革命”爆发,詹姆斯二世的统治被推翻,他的女婿新教徒威廉三世上台,詹姆斯二世逃亡到法国,又从法国逃到爱尔兰,希望通过爱尔兰的天主教徒的支持重新统治英国。威廉三世决定对詹姆斯二世采取军事行动。

公元年,在波尼战役中,威廉三世战胜詹姆斯二世。詹姆斯又逃到法国。爱尔兰的天主教徒为此丧失了许多权利。此时,爱尔兰四分之三的土地在英国人手中。

公元18世纪,爱尔兰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亚麻生意兴隆,特别是在乌尔斯泰,爱尔兰羊毛、牛肉、黄油和猪肉也是重要的出口。新教势力逐渐把自己看作是爱尔兰民族的代表,并发展成了充满活力和独具特色的议会传统。

从18世纪开始,爱尔兰持续出现移民潮,成千上万的长老会教友和数量较少的基督徒前往新大陆(美洲)。从60年代开始,英国与爱尔兰在北美的殖民地之间的分歧日益扩大,促成了激进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最终产生了联合爱尔兰人社会。

公元年,联合爱尔兰人社会在爱尔兰举行了一次起义。虽然这次反叛留下了一些宗教派别色彩的暴力印记,但起义的目标是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让所有宗教享受平等地位。

这次起义被镇压后,在第二年签订的《合并法》在英国和爱尔兰之间成立了完全的议会联盟。

公元年,爱尔兰王国和大不列颠王国统一,称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爱尔兰并入英国,成为该王国的一部分。

直到公元年,爱尔兰一直由一个新教徒支配的爱尔兰议会统治,这个议会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但新教徒在爱尔兰属少数人。

此时,英国和爱尔兰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和人口方面。英国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爱尔兰除了乌尔斯泰外,实际上离工业化越来越远,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绝大部分越来越依赖土豆为生。

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叶开始,由于土豆连年大规模歉收,发生了一次悲惨的大饥荒:万人饿死,另有万人逃出了爱尔兰。

公元1年,因为马铃薯歉收问题造成爱尔兰大饥荒,英国政府在能进口美洲粮食的情况下却未提供太多协助。

从公元年到年,爱尔兰人口从万减少到万。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随着移民海外成为爱尔兰社会的显著特征,爱尔兰人口后来又进一步减少。对于爱尔兰的饥荒问题,英国政府袖手旁观。让许多爱尔兰人对英国产生不满,爱尔兰独立运动开始。帕特里克·皮尔斯、麦克尔·考林斯、罗杰·凯塞门和伊蒙·德·瓦勒拉等是其领导人。此外,在爱尔兰还成立了许多要求独立的政治组织,其中包括自主联盟。

公元年,该联盟成立的组织有时甚至在英国议会中拥有60个议员。

公元年5月,英国下院通过了“自主法律”。爱尔兰应该获得一个自己的宪法和自主权。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阻止了这个法律的生效。

公元年,都柏林爆发抗英的“复活节起义”。同年,该起义失败后,爱尔兰爆发了一个为期数年的游击战。新芬党本身在起义中并没有起多大作用,但此时成为独立运动的集中点。

公元年,在英国下院选举中,新芬党获得了爱尔兰选票的80%,这些议员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议会,该议会也是自年以来爱尔兰的第一次议会。伊蒙·德·瓦勒拉被选为爱尔兰共和国总统,一个独立的政府和管理组织开始被建立。英国政府立即宣布这个议会是非法的。

公元年,大多数在大选中当选的爱尔兰议员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议会。

公元年1月,他们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发布了单方独立宣言。当时,爱尔兰没有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但在英爱战争,即爱尔兰独立战争后,英爱双方代表达成英爱条约,给予爱尔兰合法的自治权,即自治领地位。爱尔兰成立爱尔兰自由邦,领土包括爱尔兰全岛,但条约允许北方六郡(即北爱尔兰)不参加爱尔兰自由邦。爱尔兰自由邦宪法同时规定,爱尔兰为君主立宪制,爱尔兰国王由英国国王兼任,同时设立总督职位,议会实行两院制,成立“行政委员会”(即内阁),设立行政委员会主席职务。

公元年12月6日,爱尔兰岛南部的26个郡从英国独立,爱尔兰共和国成立,北部的其它郡依然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争执至今未能解决。

从公元年到年的爱尔兰独立战争,以英爱和平条约结束。32个爱尔兰的郡中26个宣布从英国独立。这些独立的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爱尔兰北部的六个郡组成北爱尔兰留在英国。英国改名为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从公元年开始,爱尔兰南部在此后的几十年始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大量居民外移。

对于英爱和平条约,是由麦克尔·考林斯所签署并承认爱尔兰的分裂,但议会中的小部分人和共和国总统伊蒙·德·瓦勒拉不承认这个条约。议会、新芬党内部和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对这个条约的见解都存在分歧,德·瓦勒拉辞掉总统职务。在此后德爱尔兰内战中他领导“共和军”与新的新芬党组织的政府的爱尔兰正规军开战。

公元年,共和军投降,内战结束。

公元年,德·瓦勒拉退出新芬党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党“爱尔兰共和党”。

公元年,爱尔兰共和党在大选中获胜,德·瓦勒拉成为爱尔兰首相。

公元年,爱尔兰通过公民公投获得了一个新的宪法,改名为爱尔兰共和国。12月29日,爱尔兰采用了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宣布爱尔兰为主权、独立、民主的国家,仍留在英联邦内,设立爱尔兰总统职位,但国王继续根据成文法在国际上为爱尔兰国的象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尔兰保持中立。

公元年4月1日,爱尔兰共和国通过法案最终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进入共和国时代。同月,爱尔兰宣布成立共和国之后,自动退出了英联邦。虽然爱尔兰并没有重新申请加入英联邦,但是它保留了许多成员国的权利,在英国享有特殊地位。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北部6郡仍属英国。

公元年,爱尔兰加入联合国,同时与英国合作解决北爱尔兰暴力冲突问题。

从公元年代开始,这个暴力冲突不断恶化并演变为危机。

公元年,爱尔兰加入欧洲共同体。依靠欧洲共同体的结构资助和爱尔兰本身的改革,爱尔兰的经济开始发展。

公元年,英国和爱尔兰就北爱尔兰问题达成协议,爱尔兰在这个问题上有发言权。

从公元年代开始,爱尔兰共和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公元年,爱尔兰共和军的新芬党宣布单方面停火,为和平谈判制造了前提。

公元年,爱尔兰总统玛丽·罗宾逊成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主席。

公元年4月10日,爱尔兰政府、英国政府和北爱尔兰的党派签署了条约,这就是贝尔法斯特协议。爱尔兰放弃其在宪法中规定的对北爱尔兰的主权要求,在此后的全民公投中94%的选民同意删除宪法中的这一条。该协议至今正在实施中。到今天北爱尔兰问题依然是爱尔兰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和爱尔兰内部政治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公元2年,爱尔兰引入欧元为货币。

从公元4年1月1日到6月31日,爱尔兰总理,伯蒂·埃亨出任欧洲联盟议会主席。在他的领导下,欧盟完成了其就欧洲宪法的磋商,并加入了10个新的成员国,达到25个。

公元7年5月24日,爱尔兰举行议会选举。爱尔兰共和党赢得个议席中的78席,爱尔兰统一党获得51席,爱尔兰工党获得20席,爱尔兰绿党获得6席,爱尔兰进步民主党获2席。6月14日,议会选举埃亨继续担任总理,政府由共和党、绿党和进步民主党联合组成。

公元年6月2日,利奥·瓦拉德卡担任爱尔兰总理。

公元年11月,迈克尔·希金斯担任爱尔兰总统。直至今日。

那么,世界历史:爱尔兰有多少名胜古迹?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巨人堤

巨人堤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的大西洋海岸,这条由数万根大小均匀的玄虚岩石柱聚集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是世界十五大最奇妙地貌现象之一,它也是爱尔兰岛上当之无愧的第一景点。

巨人堤这个名字来源于爱尔兰的一段民间传说。据说这是传说中爱尔兰伟大的英雄芬恩·麦克库尔为了应对苏格兰巨人的挑战而修建了此堤道,苏格兰巨人进攻时,其巨大的块头超出了芬恩·麦克库尔的预料,此时他的妻子心生一计——让他装成自己的婴孩,让苏格兰巨人以为芬恩·麦克库尔的婴孩都如此巨大,那芬恩一定更加魁梧,于是主动撤退,为了防止追兵,苏格兰巨人毁坏了堤道,剩下了今天的巨人之路。

2.香侬河

香侬河是全爱尔兰最长的河流,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道,全长约四百公里,几乎贯穿了整个爱尔兰岛。香侬河源于爱尔兰西北部奎尔卡山西麓,此后蜿蜒起伏于丘陵之间向南流经中部平原,至爱尔兰西南港口城市利默尼里克入海。香侬河沿途有众多特别得风光,而这些风光,无论是人文或自然都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推荐的是毗邻大西洋的戈尔韦,这里的湖泊、河流、桥梁与中世纪风格的建筑互相映衬,被称为“西部的威尼斯”。入海口小镇香侬也曾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这儿经常举行别具一格的中世纪古堡聚会,主人打扮成骑士模样,女侍则身着传统的细腰拖地长裙等华服为客人们服务并表演民族歌舞。一年一度的香侬河赛船大会更是游客们饱览香侬河的大好时机。

3.莱恩湖

莱恩湖是爱尔兰岛南部的一个著名湖泊,属于基拉尼湖泊群,此地风景优美,安宁祥和。传说古代爱尔兰著名的英雄诗人莪相就是在此地被精灵带入了神秘的仙境并在那里度过了年时光。

4.莫赫悬崖

莫赫悬崖在爱尔兰岛中西部边缘,悬崖面向浩瀚无际的大西洋,以奇闻闻名,是全欧洲最高耸的悬崖,它沿着爱尔兰西海岸绵延0米,崖顶距波涛汹涌的海面有米之深。伫立在海中的莫赫悬崖是爱尔兰最重要的海鸟栖息地,这里还生长着许多珍稀植物品种,也是众多电影的取景地。莫赫悬崖是地壳变动和大西洋无数年惊涛骇浪冲击的杰作,险峻笔直的悬崖断层鳞次栉比,仿佛一部部巨书。悬崖附近高耸的布莱恩塔是观景制高点,等您登高望远时,那一部部“巨书”一定会让您感叹岁月与自然的鬼斧神工。

5.克罗帕特里克山

克罗帕特里克山高米,是位于爱尔兰梅奥郡的一座石英石山峰。据传西元年,先贤圣帕特里克曾在这里绝食四十天,此后这座山峰就和文化宗教就有了割不断的联系,如今每年七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朝圣者们都会慕名而来,人们赤足攀到山顶,在那儿的一座小教堂朝圣祷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克罗帕特里克山顶峰的厕所被誉为全世界风景最美的厕所之一。

6.凤凰公园

凤凰公园坐落在都柏林西北部的利费伊河北岸,占地英亩,原为奥蒙德公爵于3年所建的鹿园,历经几个世纪的变迁,仍保持了17世纪鹿园的特性。凤凰公园是西欧最大的城市公园,也是爱尔兰最有名的公园。公园中马路纵横,爱尔兰总统府和美国大使馆官邸便坐落其中。

7.维多利亚风格圣史提芬公园

维多利亚风格圣史提芬公园是都柏林市区最大的公园,公园内有花园、人工湖以及包含乔伊斯在内的十余尊都柏林名人雕像。这里原为私家花园,后主人将其捐赠给都柏林市政府,如今这片占地22公顷大的公园是许多活动的举办地点,例如每年的6月16日的圣帕特里特节,有成千上万的狂欢者在这里歌唱舞蹈。公园附近有爱尔兰国家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国家画廊等著名景点,如果要乘坐马车游览都柏林市中心,在公园旁即可搭乘。

8.圣安妮公园

圣安妮公园是都柏林第二大公园,为健力士家族成员所有,公园始建于年。这里有开阔的森林及各种娱乐设施,而公园最享誉盛名的则是玫瑰花园,全球游客在每年六至九月的赏花季慕名而来。

公元年,圣安妮玫瑰园对公众开发。

公元年,被国家旅游局及城市规划学院授予公民奖。

自年以来,它一直是国际玫瑰栽培中心。

9.比尔城堡

自年起就由帕逊家族世代居住的比尔城堡充分显示了该家族历代主人的智慧和想象力。

公元17世纪,这里种植的方形树篱笆是吉尼斯纪录世界最高树篱。

公元18世纪,美丽的人造湖成型。

公元19世纪,吊桥与冬季花园落成。Formal花园、Terrace花园及River花园皆堪称园林典范精品。事实上,比尔城堡的花园也是全爱尔兰最大的花园,其中50种树木还被称为“不列颠岛冠军树木”;比尔城堡第三代主人罗斯伯爵建造的望远镜,在建成后长达7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望远镜,伯爵曾用它观测到一个呈漩涡状星云,后来被证实是人类首次观测到的漩涡星系。

10.都柏林城堡

都柏林城堡是都柏林全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它由英格兰约翰王于4年8月30日下令建造的,最初以盛放国王的金银珠宝之用。都柏林城堡呈长方形,四角由四座陪堡组成,其建筑风格和规模在建成之初堪称欧洲之最,周围都是高高的围墙,正门有吊桥,是中世纪都柏林的“城中城”。都柏林城堡在历史上长期是英国对爱尔兰进行统治的权力机构所在地,装修华贵考究的圣帕特里克厅(宴会厅)、大会客厅、王座厅等一度是英王驻爱尔兰总督的主要活动场所。都柏林城堡是爱尔兰最重要的国事活动场所,总统就职典礼、欢迎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国宴等均在此举行。历史上的都柏林城堡曾因年的大火而被毁之过半。现存的都柏林城堡大半都是建于18世纪,在长达百年的国家独立运动中,都柏林城堡因为英格兰人的进驻,而多次经受了民族解放浪潮的冲刷与洗礼。在国家独立后,都柏林城堡则成为了国家独立的历史见证人。

11.圣帕特里克大教堂

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是都柏林中古世纪的第二座教堂,位于市区利菲河南岸西侧,这里是市区中基督教起源最古老的地方,据说,先贤圣帕特里克就在这里的一口古井接受洗礼后虔诚皈依于基督教。

最早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建于西元年,公元年,英王亨利二世指派约翰·科明为都柏林大主教后,圣帕特里克大教堂被陆续兴建,于1年建造的钟塔,收藏着全爱尔兰最大的钟。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教堂则是19世纪时改建的。

12.凯利莫修道院

凯利莫修道院位于爱尔兰西海岸,背靠巍峨山脉。宏伟的哥特风格城堡建筑和维多利亚围墙花园使之成为本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修道院始建于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比利时迁来此地的本笃会修女们从来自英国的城堡主人手中将它买下。城堡也因此被重新命名为凯利莫修道院。二战结束后,修女们把城堡的一部分改建成了一所由她们管理的女子寄宿学校。另外值得重点推荐的是这里占地六英亩的维多利亚围墙花园,它是维多利亚时期爱尔兰最后建造的几座维多利亚花园中的一座。时间的流逝为花园蒙上尘埃与沧桑。但0年的一次整体修葺又让花园诞生出新的活力,花园中那些栽种于维多利亚时期的植物,如今依然茂密的生长着。

13.爱尔兰大饥荒博物馆

爱尔兰大饥荒发生于1年至1年间。造成饥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种称为晚疫病的卵菌造成了马铃薯腐烂,而马铃薯则是当时的爱尔兰人的主要粮食来源。

饥荒期间,爱尔兰属于英国政府统治时期,但英国政府提供的帮助却少之又少。这时期英国仍从美洲进口大量粮食,一部分粮食甚至经由爱尔兰的港口转运,但饥饿的爱尔兰人却无力负担这些粮食,最终造成高比例的爱尔兰人饿死。大饥荒的7年间,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除饿死、病死的之外,因饥荒而移居海外的人口约一百万。

14.考福纪念中心

公元年,巨轮泰坦尼克号在从英国出发驶往美国的处女航行中不幸撞上冰山沉没。泰坦尼克号离开欧洲的最后一站,就是在爱尔兰港口城市科克的考福码头。考福在影响深远的大饥荒和移民事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

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建成考福纪念中心,当地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名为“皇后镇计划”的文件,开始建立一个重要的基金会,为考福纪念中心筹措资金。如今的考福纪念中心被公认为是爱尔兰旅游局和欧盟基金资助的旗舰项目之一,每年都吸引了超过10万名游客。参观考福纪念中心,有助于您了解爱尔兰的历史发展。

15.健力士黑啤展览馆

健力士黑啤是爱尔兰的国宝,在爱尔兰,哪里都有它的身影。健力士,源于家族名,历经年风雨之后,最终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黑啤品牌。健力士黑啤展览馆是健力士综合体系的一个新中心,在那里您会对传统之外的爱尔兰产生耳目一新的认识。

16.都柏林作家博物馆

拥有作家之城的都柏林诞生过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如果您对世界文学有简单了解的话,一定不能错过都柏林作家博物馆。作家博物馆坐落在都柏林市中心北部的帕内尔广场上,是一座华丽的18世纪乔治亚风格建筑,这里收藏了过去年来都柏林文学巨匠骄人成就。通过著作、信件、肖像和私人物品的展览,人们将会更加亲密的了解斯威夫特、王尔德、萧伯纳、叶芝、乔伊斯、贝克特、希尼等作家文豪的风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