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特区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探索了一个个全国首创、全国率先,实现了一系列历史突破、精彩嬗变,形成了一批在全省全国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厦门经验”“厦门样本”。
市委宣传部、市委改革办牵头
以“砥砺奋进新征程奏响改革最强音”为主题
对这些“厦门经验”“厦门样本”
以案例形式组织评选
12月7日起,在厦门日报社融媒体矩阵多平台
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案例展播
对全市个改革创新成果分批展示
每天将有10个案例与您见面
今天登场的是↓↓
1
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
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厦门实践”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厦门市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了一套管长远、利全局、能操作、可复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美丽的厦门蓝与鼓浪屿交相辉映
通过实施“增强空间管制能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扩大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市场作用力度、共同缔造美丽厦门”等六大行动,一批改革事项全国首创,如:率先推进“多规合一”,全国首创“五个一”项目审批管理体系、率先全国开展环评审批改革、率先全国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系、率先出台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
美丽的白城海滩成为市民亲近大海、享受生活的胜地
一次次改革突破、一项项创新举措有力提升了全市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水平,厦门实现空气质量位列全国前列、垃圾分类工作全国领先、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获得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宛如海上“绿岛”
2
自贸委、厦门海关
口岸提效降费系统
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
为了破解跨境贸易成本高、通关时间长、申报手续多等问题,提升口岸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厦门自贸片区率先免除集装箱查验服务费,调降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外贸船舶引航费等政府定价和指导价收费标准;疫情期间免除港口建设费,规范非政府性收费;
高效保障大型集装箱轮进靠厦门港
同时推广“互联网+港航服务”智慧提效模式,建设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船舶引航信息可视化平台,全面推广“提前报关”模式,创新试点进出口货物“卸船直提”等监管新模式,每年为企业减免政府性收费5亿元、非政府性收费20亿元,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蝉联“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评测”第一名。
我国第一个全自动化码头——远海码头
厦门口岸提效降费经验做法
被国务院、国家口岸办认可
并向全国推广
厦门自贸片区在年全国营商环境交流会上作经验介绍
3
市发改委、市委台港澳办
厦门综改试验区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为进一步发挥国家赋予厦门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两岸交流合作中的“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年《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批。
中欧(厦门)班列打造台厦俄物流新通道
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年耕耘,硕果累累,为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探索了重要路径,为服务国家发展改革大局,支撑重大战略任务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市累计向上争取先行先试政策项,在产业、金融、社会、对外开放等先行先试政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家梳理的四批次共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中,厦门市共29项入选,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十年建设,圆满收官。
国贸中心是两岸金融中心首个项目
厦门在构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和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台资板”正式启动
4
市执法局
创新科技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
城市管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程度直接影响市民的幸福指数。
全市划分个网格,个网格员,主动发现城市管理问题
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依托城管办职能,逐步优化提升智慧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将全市划分个网格,建立37个职能部门的横向协同,破解部门协同难题;
开发共享单车监管系统,全国率先成功推行按位停车
全国率先上线“门前三包”监管系统,用系统网住管理、执法、群众和商家,实现门前三包的共治共管;全国率先成功推行按电子围栏停车,大力推动车企提升车辆定位精度,配合平台监管能力,推动市民按位停车;创新户外广告管理系统,打造高素质高颜值厦门;创新街面秩序视频检测系统,化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用科技代替人力提升管理执法效率;助力厦门文明城市创建,在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智能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智能化专项应用,创新街面秩序视频检测系统,化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
5
市委统战部
创新“6+3+X”政党协商新模式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精神,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厦门市建立“6+3+X”政党协商新模式,并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凸显了市委领导直接出题、协商议题课题化、协商建议“分解立项、逐条落实、及时反馈”等特点。
全市各民主党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座谈会在团结大厦召开
“6+3+X”政党协商模式,即:每年固定6次市委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协商座谈会;“3”是由3个部门向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通报工作情况;“X”为视情安排的其他专题协商。
向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领导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通报我市平安综治工作开展情况
政党协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围绕“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战略”“做强做大现代产业体系”等,市委主要领导就主持召开14场政党协商座谈会,广泛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建议。各民主党派也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通过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书面协商等直通车渠道,积极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诤言、献良策。
市委统战部会同市委组织部向各民主党派介绍我市人才政策,并听取意见建议
6
市教育局
高质量推行课后服务惠百姓
年以来,厦门市96所学校先行先试开展课后服务,每年参与学校和学生人数高速增长,年秋季学期全市学校覆盖率%,41.9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占学生总数80%,有意愿的学生覆盖率%,中小学教师人参与。
湖里区金林湾学校开展击剑课后服务课程
在全国首创学生在校午餐午休、下午课后延时托管和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晚自习以及暑期托管等全时域课后服务模式,采取在i厦门、市民卡APP平台上线服务端口等智慧管理形式,建立完善的收费、人员保障配备、劳务补贴标准等保障机制,有效破解放学接送难题,实现学生减负、家长满意、社会欢迎的多方共赢,成为社会基层现代化治理的一大创新举措。
集美区杏东小学组织科技活动
两次得到中央政法委领导批示肯定,《中央政法委长安剑》《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中央媒体进行广泛报道,向全国推广。
厦门实小教师认真开展课后服务工作
7
海沧区
“三链融合”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模式
年以来,面对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大课题,海沧区充分利用全球半导体产业重大调整机遇,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三链融合”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新模式,以金融链为纽带,引导产业链落地发展,带动创新链的价值提升。
海沧全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引进海沧通富微电子
士兰微电子在海沧建设先进化合物半导体生产线
该模式获评“IC创新奖”产业链合作奖、实现全省“零的突破”,推动海沧初步构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海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
海沧区多家集成电路企业联手斩获“IC创新奖”产业链合作奖
8
翔安区
打造县区级普惠性教育集团
翔安区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在全省率先成立区属普惠性教育集团,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探索建立了一套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和管理模式。
翔安教育集团获得“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省级普惠托育试点单位”
创新学位供给模式、用人体制、管理机制,建立教育部门“管”、教育集团“办”、第三方“评”相分离的集群化办园模式和“1+N”集团化管理模式,实现了机制“活”、效益“高”、品质“优”的良好效果,有效破解公办幼儿园等普惠资源供给不足、教师编制短缺等难题。
“托幼一体化”是翔安教育集团深化教育办学模式的一个缩影
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福建日报》《福建改革情况》刊发推广。
教育集团指导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9
市审计局
绿色审计助推高颜值厦门建设
近年来,厦门市审计局聚焦绿色发展,构建绿色审计新模式,充分发挥审计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转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职能作用。
市审计局莲花水库移民安置和征地拆迁资金使用情况审计项目组人员查看征拆情况
在全省率先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坚持开门搞审计,从专项资金、单项资源、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良好成效。累计审计专项资金42.56亿元,提出建议70余条,促进增收节支.5万元,盘活闲置资金5.15亿元,推动完善内控机制60余项。
市审计局开展景观绿化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跟踪审计
相关成果得到审计署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相关做法在多家媒体报道,相关经验做法形成论文获得上级表彰。年1月,市审计局农业农村与资源环境审计处被评为“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
年1月,市审计局农业农村与资源环境审计处获“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0
团市委
打造青少年权益中心
构建新型服务体系
团市委立足我市青少年实际需求,打造青少年权益中心,构建新型服务体系,在有效拓展服务平台、丰富服务内容的同时,为创新市域社会治理贡献了青春力量。
集美区青少年权益中心入校为青少年开展情绪舒压团辅活动
项目通过纳入“爱心厦门”总体框架,明确“专人负责、专项资金、专门场地”要求,将权益中心建在“青少年找得到”的一线。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青少年事务社工开展工作,确保“专业力量从事专门服务”。纵向搭建市、区、镇街三级阵地体系和标准化工作机制,横向汇集党政机关、公益组织、专业人士等5大类近个工作资源,推动服务下沉基层。
思明区青少年权益中心开展“青春法宝”品牌服务
自成立以来,已开展活动余场,服务青少年00余人次。相关做法得到了团省委高度肯定,《中国共青团》杂志、福建日报等媒体均做了相关报道。
厦门市青少年权益中心开展“亮启明天”晨曦关爱系列活动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