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鱼米之乡宜居宜业,乡村唱响田园

9月15日-16日,冯梦龙廉政文化论坛在苏州相城区黄埭镇冯梦龙村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党员干部、冯梦龙廉政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等近人齐聚该村参加论坛。活动一大亮点是“水上廉政课堂”正式开课,参会人员泛舟水上,一边欣赏沿岸恬静的特色田园乡村风光,一边在水上“流动教室”里感知冯梦龙廉政文化……不少人流连忘返。

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展现“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实际上,江苏通过试点建设等努力,已建成一批像冯梦龙村一样美得有形态、有韵味的乡村,初步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现实模样。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命名个“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田园牧歌”正在乡野大地飘荡。

塑“形”,村庄换“新颜”提“气质”

道路干净整洁,房屋古色古香,附近万亩茶园一望无际……初秋时节,走进南京高淳区东坝街道青山村垄上,田园美景尽在眼前。让人很难想象,3年多前的青山村垄上还是脱贫重点村,全村只有一座公共旱厕,村内到处私搭乱建,路灯缺失,到了晚上村内黑乎乎一片。

年江苏创新提出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探索乡村振兴的江苏路径。青山村垄上入选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名单,开启了“变身”之旅。首当其冲便是整治村庄环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村庄道路按照主、次、支三级提档升级,建成了靓丽村口标识、生态停车场、村民公共活动中心及村外围慢行系统。”东坝街道旅游办工作人员孔云凤说,紧接着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通村入户、杆线全部落地,天然气管网同步敷设到位,配备了太阳能路灯,改建了三类水冲式厕所,河塘全面清淤美化并实现村庄外围水系贯通。

村庄环境好了,“气质”也提升了。孔云凤告诉记者,青山村垄上共有51户、人,以前不少农房闲置。建设中,村庄依托周边大面积茶园和稻田,通过打理村落水系、充分利用13幢农民闲置住房和闲置用地,引进南京漫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打造茶艺文创基地。如今,游客服务中心、茶裡茶文化空间等闲置房改造建筑已投入使用。游客来村,可尽享“慢”生活。

青山村垄上只是江苏众多村庄蝶变的缩影。各地紧抓试点机遇,竭力建美乡村的“形”。南京将特色田园乡村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按村庄类别选择建设方式,采取套餐式整行政村或整片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截至年底,该市已建成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及宜居村。徐州将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创建和美丽宜居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紧密融合,加大村庄绿化和庭院美化力度,初步呈现了生态优、村庄美的发展态势。

留“魂”,乡村有活力有“内涵”

江苏留存不少古韵悠悠的传统村落。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将传统村落作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优先支持对象,分批次认定公布省级名录。放眼全省,一批率先“活化”保护、特色发展的传统村落,已重焕活力。

常州溧阳市陆笪村有余年历史,曾是陆游后裔定居之地。村中至今仍存有陆氏石碑、陆氏族谱、古桥、古井等遗迹。该村自年3月启动建设以来,一年多时间,便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特色发展之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寻觅“诗和远方”。

“陆笪村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建设过程中,我们尽可能融入特色文化、彰显村庄特色。”溧阳市田园原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磊介绍,村庄建设以禅心诗境、乡音真情为总体定位,以陆笪河为界,南片以文旅体验为载体,通过陆笪公社、怀旧供销社等设置,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北片以传统村落为基础,植入与陆游相关的诗歌文化及背靠瓦屋山宝藏禅寺的禅修文化,通过滩簧台、古驿站等公共配套建设,打造宜居宜游的活力乡村。

如今,漫步陆笪村,修缮一新的陆氏宗祠等建筑古朴静美,就地取材的片石、青砖等乡土材料让村庄古韵绵延。“钗头凤”汉服馆、“丰收仓”农耕园……一个个古老遗存被“活化”使用、打造成乡村有趣场景,乡村音乐节、陆游诗词吟评会等活动相继举办,村庄美了,人气也旺了。

乡村之美,美在特色。挖掘村庄特色,留住乡村的“魂”,各地下足功夫。常州武进区湟里镇西墅村将孝道文化元素融入村庄建设中,面积达平方米的鲤卧滩复刻了卧冰求鲤的故事,成为村中独特景观。苏州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充分挖掘“冯梦龙廉政文化”等特色文化和“东山抬猛将”等乡风民俗,讲文化、说历史、聚人气,努力使村庄有“颜值”、更有“内涵”。

省住建厅厅长、省田园办主任周岚表示,当前,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已处于“试点深化”和“面上创建”并举的新阶段,下一步将更大力度推动面上创建,在全省形成一大批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到年,江苏将建成个特色田园乡村、1万个美丽宜居乡村。

强业,铺就农民致富路

江苏大力推进的苏北农房改善,正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为“标杆”,立足于一步建成特色田园乡村。

田田荷叶、簇簇芦苇、白墙黛瓦、碧水蓝天……还在建设中的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车村已呈现新农村田园风貌。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采煤塌陷区。该村规划多户,重新设计,原村原建,如今已回迁多户,再过一段时间,所有村民都将回到自己的新家园。今年已经80岁的村民袁孝经说,以前进村要穿胶鞋,坑洼破败。“想不到,‘黑水潭’能大变样!”

该村党支部书记胡光前介绍,新村的建成必须感谢徐州市铜山矿乡关系协调中心。协调中心书记惠本杰说,“塌陷区原来是一个包袱,现在要变成老百姓致富的载体了。”借助农业综合开发采煤沉陷区治理,车村正在建设优质葡萄园、梨园,蔬果远销上海的大超市和生鲜市场。葡萄成为车村特色农副产品和农民增收的“致富果”,年增收达万元,年接待游客万余人,带动多人就业,辐射带动效应万元以上。如今的车村,“有看头、有玩头、有恋头”。当地还在谋划,把余亩塌陷变成湿地田园综合体,打造生态栖息地,形成休闲旅游新业态。届时,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挣个“漂亮钱”。

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家园,首先要致富农民。在乡村建设中,很多地区深度挖掘地方特色产业,积极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高质量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如盐城市大丰区新丰镇新型农村社区依托荷兰花海郁金香种球研培基地,带动多农户年均增收,走出一颗种球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新路子。沭阳县放大60万亩花木产业资源,建设82公里花乡绿岛旅游公路,规划36个重大农业项目,让新河山荡、耿圩淮西新型农村社区融入产业园区,嵌入产业链条,帮助农民走上生态富民路。当地还探索形成“互联网+三农”发展新路子,现有4.5万余家活跃电商、86个淘宝村,带动30万余农民“触网”致富。

记者从省住建厅了解到,下一步,将指导各地将特色田园乡村与苏北农房改善项目、省级传统村落等已建成的各类示范村庄串点、连线、成片,并与“四好农村路”、文化和乡村旅游线路培育等紧密联动,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从点的创建向区域建设拓展,着力发挥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集聚示范效应。

交汇点记者白雪黄红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