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首届大同古城市井文化研讨会于在柴市角成功召开。我市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讲述大同市井文化,并就柴市角项目市井文化定位以及古城文化的活化利用展开深入探讨。我们将持续就研讨成果进行系列播报。
本期,我们将为您介绍大同日报社编委冯桢。
冯桢,大同日报社编委,高级记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理事,大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同市长城学会副会长,大同市作协散文研究会会长,大同市传统文化促进会顾问,荣获“山西百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年被评为大同市“”人才,年被评为大同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曾在《世界语文学》《读书》《芒种》《城市文学》《山西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数十万字,作品《绿岛》《一场雪又一场雪》《蒸汽机车咏叹调》等荣获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奖、优秀奖,策划并组织举办了大同市十大文化名片评选、大同市市树市花评选、大同市旅游形象宣传用语有奖征集、为名城名景撰名联等活动。
在本次研讨会上,冯桢以“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为题就大同古城市井气息的打造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打造美食一条街。大同号称美食城,却没有一条美食街,美食街是旅游城市的标配,没有美食街,让外地游客去哪里品味大同物美价廉、好吃过瘾的美食、去哪里感受古城市井的烟火气息?
2、打造非遗文化一条街。大同市现有世界级非遗1项、国家级非遗8项、省级非遗37项、市级非遗79项,门类全、品种多、品质高,打造非遗文化一条街或非遗文化产业园,集中展示、展销、展演非遗产品,让游客有得看、有得品、有得玩。
3、打造酒吧一条街。善化寺南边酒吧街已具雏形,需加以完善。这是夜游经济的一大补充,也是吸引年轻人的一大利好。
4、打造多样文化场。文化场包括博物馆、艺术馆、游艺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创馆、古琴馆、古玩城、小剧场、电影院等一众文化设施、场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5、打造老大同十八坊。历史上,大同老城内的粉坊、豆腐坊、醋坊、盐坊、油坊、茶坊等十八坊都很是有名,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恢复老大同十八坊,让人们重温过去时代记忆,记得住乡愁。
6、打造大同老字号。老字号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标记,也是一种价品牌传承。大同老字号遗产丰富,云锦章、九章号、恒丽魁、一和功茶庄、广丰茶庄、云中书院等无不赫赫有名,适当恢复一些老字号,大有裨益。
7、打造特色民宿客栈。丽江古城特色民宿、客栈鳞次栉比,极大地支撑了旅游市场发展。相比较,大同古城民宿、客栈远远不够,应加大开发力度。如今,旅游进入体验时代,更要多打造像琵琶老店这样的特色客栈,讲好大同故事,让客人深度感受大同不一样的魅力。
8、打造特色庙会。历史上,大同古城寺庙多,庙会也多,从农历正月到腊月,各类庙会不断。如今,可适时举办华严庙会、关帝庙、纯阳宫、法华寺、圆通寺庙会,庙会的时间、主题、风格都应有不同,体现不同的历史风情、文化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9、打造特色演艺项目。“印象”“又见”系列旅游演艺早已风靡全国,赚得盆满钵溢。大同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却一直没有自己主打的旅游演艺项目,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建议尽快打造打造特色演艺项目,包括打造《古城开城仪式》、街头特色表演、节庆文艺表演。
冯桢认认为,大凡经营好的古城,都是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找得到快乐。古城是我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龙头”,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独特文化符号。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吸引人的就是这股烟火气,就是千百年来留传下来的市井生活。这也是古城经营成功的一大密码。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应该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凸显不同时代积淀下的文化特色;通过恢复柴市角店铺、民俗节庆表演以及开展本土文化展览等方式,为古城发展注入活力;通过从美食、非遗、老字号、老作坊、庙会、民宿等元素着手,以及处理好本土与外地、原住民与商户游客等关系,把柴市角打造成独具大同市井文化特色的文旅商综合街区。
未来,柴市角也将通过对于古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助力大同文旅行业新发展,带动大同古城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