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江市秉持“扬长、补短、务实、创新”原则,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镇江模式”,努力打造“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
机构改革后,根据镇江市委、市政府部署,镇江市生态文明(低碳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发改部门划转生态环境部门,生态环境部门主要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年,江苏省委深改委将“推动镇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年度改革任务,镇江市委主要领导任挂钩领导,镇江市生态环境局认真履行生态办职责,认真谋划五年规划,制定实施改革方案,践行实施年度80项重点任务,团结各地、各部门,全力推动生态文明综合改革和建设工作走实走深,为高质量发展释放绿色动能。
系统布局,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充分挖掘山水资源和交通优势,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聚力打造沿东西向三条发展带。
“南线”突出绿色生态发展。以省道S、规划宁扬宁马城际为轴线,主动融入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重点布局高效农业、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打造面向城市群服务的“菜篮子”“后花园”“休闲地”。
“中线”突出产业创新发展。依托宁镇山地北侧沿G区域、南侧沿G42区域,搭建G产业创新走廊,“西端”全面对接南京紫东地区,“东端”深度融合镇江主城,切实增强市域整体发展的拉动力和支撑力。
“北线”突出沿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转型发展。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建立多层次湿地保护系统,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江绿廊”的同时,统筹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充分展现“江河交汇”的独特魅力。
城乡统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召开镇江市建设美丽镇江推进大会,高标准部署推进“美丽镇江”建设。
聚力主城“山景”改造。依托城市山林特质,推动山、水、城和谐相融,对主城区26座山体进行“一山一景”改造,构建“10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全市累计新增各类城市绿地.93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4%,年新增成片造林1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和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60%和25.4%。
建设“低碳”景区。制定低碳景区评价办法,根据低碳管理、低碳环境、低碳技术、低碳设施和低碳文化等5类指标分设3个等级。从提升低碳旅游基础环境、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倡导绿色餐饮等方面入手,成功打造茅山低碳景区等一批试点。
探索生态“经济”路径。整合全市农业农村服务平台系统,打造“亚夫”直通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展销服务等三大平台。加大产学研合作,推动村办合作社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共建综合试验示范基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28个典型村“一村一所”实现全覆盖。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优质农产品基地占比达60%以上。
多元运作,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加强政府引导,撬动社会各方资本投入绿色发展,绘就“最大同心圆”。
高标准建设海绵城市。采用BOT运作模式,由镇江市政府联合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以“海绵+治黑+治涝+环境提升”为目标,推动道路、新老小区LID整治,荣获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优秀城市,实现试点区域易淹易涝片区和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夏季热岛效应强度下降0.9℃。
提升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建成镇江、丹阳、句容3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成为苏南五市首个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的城市。与长江三峡集团签署《共抓长江大保护合作框架协议》,采取“资本+专业化技术平台”模式,采用国内首创工艺,推动实施污泥和餐厨废弃物协同处理工程,资源利用率达到%,这一做法在湖北荆门、江西九江等地被成功复制。
市场化建设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与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推进股权合作,以城镇污水治理为切入点,以项目合作形式,融资8亿元推动建成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项目。深化地方水务平台市场化改革,理顺污水处理价格机制,形成可推广的城镇污水治理新模式。
长效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
以改革激活力,以创新促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加强改革集成。制定出台镇江市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和生态文明(低碳城市)建设年九大行动任务,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绿色产业发展、污染修复治理、资源总量管理、生态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六大机制,项目化、系统性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突出标准规范。制定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条例,细化长江岸线资源使用、退出机制。在全国较早制定市级绿色工厂认定规范和指标体系,进一步明晰全市绿色制造骨架,纵向推进绿色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以及供应链建设,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市级绿色工厂62家。
健全监管服务。制定实施绿色金融“五条举措”,构建“一日达”服务、额度扩容、延期付息等服务机制,搭建“绿色助企行、贷动双胜利”对接会等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型”环责险品牌。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改革,成立镇江市生态环境调度中心,完成各类环境线索和资源数据集中整合。
镇江在绿水青山间跑起来
年以来,江苏省镇江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全市污染防治攻坚行动部署会议精神,按照“三高一争”的总要求,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深化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牢牢守护绿水青山底色,为打造“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提供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
争先进位,奋力赛出环境质量好成绩
精准治污保蓝天。年,镇江市国控站点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9%;优良天数比率81.4%,同比上升11.8个百分点,两项指标超过江苏省下达的约束性目标。
镇江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4个园区、家企业制定VOCs“一园一策”“一企一策”治理方案,建设柴油车OBD在线监控平台,新建港口岸电系统5套;积极推进《镇江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地方立法,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扫率达到90%,市区降尘量控制在4吨/月/平方公里以下;公布实施《全市建筑、市政工地和散货码头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管理办法》和《臭氧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名单》,树立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
系统治理增碧水。年,镇江市地表水国考断面、省考断面、主要入江支流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优Ⅲ比例均为%,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同比上升12.5和5.3个百分点,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与南京并列全省第一,超过江苏省下达的工作目标。
镇江市制定实施“百日攻坚”行动方案和碧水保卫战十项工作举措,建立国考断面水质日通报群,日分析、周通报、月会商,专项督查推进句容河生态缓冲带建设和吕城断面水质达标整治。推动10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加强污水处理设施专项整治。指导光大海绵城市发展(镇江)有限公司开展沿金山湖CSO溢流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并列入省级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项目。
一着不让抓整改。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镇江市的16个问题和长江经济带“4+7+7”突出环境问题全部见底清零。全市清理整治长江干流岸线违法违规项目个,长江干流及洲岛岸线开发利用率控制在16.35%,长江镇江段干流水质保持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蓝天白云映照下,江面上频现江豚身影。
改革创新,着力释放绿色发展新动能
绿色金融走在全省前列。镇江市搭建了“绿色助企行、贷动双胜利”对接会等平台,制定实施绿色金融“五条举措”,为江苏天奈、丹徒建投等企业争取绿色上市奖补和绿色债券贴息,为多家企业争取环责险补贴。年8月28日,江苏省第四届“金环”对话会在镇江市成功举办,在省内取得良好反响。
多措并举助力企业绿色发展。为帮助企业算好“环保账”,镇江市召开“提高环境治理效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邀请企业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解读环境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全面推进“绿岛”工程建设,降低企业治污成本,12个治污设施集中共享的“绿岛”项目列入省首批试点,推动绿色金融和绿岛试点“两绿融合”,6个“绿岛”项目获江苏银行环保贷意向授信1.35亿元。
强化监管营造公平守法环境。坚持依法依规监管,镇江市开展了环境违法违规大案要案查处专项行动,年,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共下达处罚决定书件;罚款金额.万元。开展“普法送服务”主题周活动,走访企业余家,召开座谈会、培训会26场,0余人参加,发放“致VOCs排放企业的一封信”份。
擦亮品牌,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新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镇江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出台《镇江市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和《年镇江市生态文明(低碳城市)建设九大行动任务》,开展《镇江市“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绿色产业发展制度,完善污染修复治理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六大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打造“镇江经验”。镇江市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与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精美镇江建设相融合,实施生态文明暨低碳城市建设80项年度行动任务,聚焦更优美的环境,做好青山绿水、低碳生活的文章,推进主城区“一山一景”改造,让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
推动全民参与。在镇江市主要媒体开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专栏专题,通过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