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如白驹,十年作文留芬芳。
今年恰好是柏杨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这位一百年前诞生的老先生就像夜幕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虽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但那光芒不减反增,通过流淌在世间的文字,照进无数人的心中,使得人们对他,不思量,自难忘。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它可以让一个人遗臭万年,也可以让一个人流芳百世,柏杨便属于后者。
在柏杨的斑斓星辉中,当属他狱中十年,呕心沥血所著的《中国人史纲》最为璀璨夺目。
市面上的历史书刊种类繁多,有的叙事冷硬枯燥,繁琐复杂,令人头大,即便倒背如流,也未必能通晓历史经络。且过分追求中正,而失去个性与趣味,在读者与历史之间划下巨大鸿沟。不可否认,作为历史考究的史料应当以追求客观叙事为主,但作为日常读物,则应该更人性化,更个性化,百家争鸣更能发人深省,从而更多维地思考过去,审视如今。而有的又太过迎合读者趣味,过分追求娱乐性,又丧失了历史更深邃的内涵。
柏杨却不如此。他像一个时空旅客,以临空照视的角度,俯瞰苍茫大地,审视历史浮沉,窥探人性。
一方面,《中国人史纲》跳出了传统史书刻板枯燥的叙事,结构紧凑精炼,文字流畅生动,甚至带着诙谐的调侃,喻褒贬于其中,评论尖锐深刻,洞幽烛微。
二方面,柏杨推陈出新,创造独特的章节编排方式,以世纪为经,以事件为纬,打破传统桎梏,以简单明快的方式,扫除读者阅读障碍,准确地梳理出历史弘大错杂的经脉。
三方面,他抛弃从帝王将相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出发的历史评论方式,涉身其中,激烈地抨击恶与坏,赞扬善与真,但他不是在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在为苍生说话传情,为那一群在浩瀚历史中没有名姓、无人知晓,却数目庞大的普通中国人代言。
这正是《中国人史纲》的奇特之处,其独创性与深刻性,为中国通史的写作树立了新的典范,使其成为通史读物中的一枝独秀。同时,打开了一条让我们置身其间,亲历历史的通道,上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下讫二十世纪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苦难与骄傲,淋漓尽致地铺展开来,让我们在窥探人性善恶的同时,震撼于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精魂。
01字字读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黑格尔曾说:“同样一句话,从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口中说出,和从饱经风霜的老人口中说出,涵义大不一样。”
对于纷繁浩瀚、交错纵横的人类历史,不同学识、不同经历的人,洞见的深度与广度也大不一样,其笔下的涵义自然千差万别。
柏杨不是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家,甚至从未正经上过一次大学,从没拿过一张文凭,却能写出《中国人史纲》这样洞察古今,史无前例的史学巨著,与他过往坎坷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年5月19日,当时的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陈诚颁布了一项临时政令——《台湾省戒严令》,一临时,就超过了38年,成了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戒严。
台湾戒严佈告在这一期间,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严苛的管制措施,政府员工施行连坐保证制,没人担保不得入职,犯了错误,担保人连罪。而平头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没有言论自由,不允许结社、集会。
当时台湾为了防止大陆文化思想的渗入,对文艺书刊、音乐艺术等进行严苛的审查,各种查禁政策铺天盖地,成了一出出贻笑大方的闹剧。
比如《热情的沙漠》,“我的热情,啊,好像一把火……”被当时的台湾政府以“啊”字太淫秽,容易让人产生性幻想,给禁掉了。还有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捉泥鳅》,原来歌词是“小毛的哥哥,带他去捉泥鳅”,因“小毛”容易联想成毛泽东,硬改成“小牛”。甚至连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书,在当时都是禁书,只因“毛姆”谐音“毛母”——毛泽东的母亲。
正是这种荒唐可笑的查禁,让柏杨遭遇近十年的无妄之灾,甚至差点丢掉性命。
当时,柏杨在平原出版社担任社长,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的《大力水手漫画》的专栏。有一期漫画讲一对父子买了个小岛,建立了一个只有他们两人的王国,并由父子俩竞选总统。
此漫画一刊出,便引起轩然大波,被指隐射蒋氏父子。柏杨被以“侮辱元首”罪逮捕下狱,并判处枪决。后来经人多番奔波,改判有期徒刑12年,随后又减至8年,但实际上柏杨被囚禁绿岛9年26天。
致使柏杨被捕入狱的大力水手漫画很多年以后,流行过一首歌叫《绿岛小夜曲》,年轻男女们把那海水环伺的绿岛当作谈情说爱的浪漫圣地,却不知那曾是摧残无数无辜百姓的炼狱。
这炼狱外面四面环海,恶涛拍岸,里面铁门严锁,压抑逼仄。房间狭窄简陋,囚犯簇拥,空气潮湿浑浊,墙上沾满蚊虫的血渍,没有装水龙头的出水口就安装在地板上,下面就是他们便溺的出口,同时也是他们取水的出口……
囚禁柏杨的绿岛监狱正是这常人难以想象的监狱折磨,以及对台湾当局黑暗制度的深切体悟,铸就了柏杨看待历史的非凡角度,不为帝王写家谱,而从平民视角剖析历史上各种制度、政策的得失优劣,人心的向背之于社会兴衰的影响;也铸就了柏杨的非凡史观——不以成功论帝王,不以失败定盗寇,只把民生作标尺。
但由于监狱条件有限,《中国人史纲》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纰漏,不过瑕不掩瑜。《中国人史纲》是柏杨穿越地狱荆棘,看过生死后,饱蘸他个人及数千年来中国人的荣辱血泪书写的巨著,可谓“字字读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柏杨值得被尊重与敬佩,而非洗垢求瘢。
02不以王朝论江山,只把中国话史海
读历史的时候,什么最让你头疼?想来不少读者都曾在王朝号、国号的迷魂阵里晕头转向,在年号的烟雾弹里分不清东西。
年号是汉武帝刘彻首创的纪年名号,是中国在文明史上的一大贡献,古代朝鲜、越南都曾效法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日本不仅效法中国古代纪年方式,且一直沿用至今。
可后来,年号不只是纪年之用,还衍生出祈福、歌颂之意,凡帝王遇到祥瑞喜庆或内讧外忧的大事,就更换年号,甚至毫无缘由,随心所欲地换年号。如唐高宗李治,在位36年就用了10个年号。武周皇帝武曌,在位短短16年,换了14次年号。更有甚者如北魏王朝,换年号跟过家家似的,一口气换三次。更别提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的大分裂时代,同一年里的年号就令人眼花缭乱,光年这一年内,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了17个年号。
感受下唐朝年号的繁杂这种纷繁复杂的年号制度,常常在时间上给人造成严重的错乱感,令人难以明晰历史的脉络,甚至把历史事件张冠李戴,最后不胜其烦而放弃了解过去。
柏杨大胆绕过年号,采用公元纪年来编排历史事件的顺序,以简单迅速,而又正确无讹的方式,帮助人们立即明了历史事件的时间位置,从而解除了人们读历史时的心理障碍。
古代有“国亡才修史”的传统,历史大多以朝代分类,数千年来,中国境内共出现了八十三个王朝,每个王朝兴起时都会拟定新的国号,但没有一个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号,以至于“中国”在十九世纪曾被外国人嘲笑为地理名词。
再者,修史多是后来者为覆灭者修史,多把利益所从出的王朝放在第一位,把中国放在第二位,这就导致古代史学家常常为了谁是“正统”而争论不休,继而形成了“成王败寇”的史观,使得许多忠奸贤愚、是非黑白被颠倒,如清朝曾为了掩盖清初灭南明的不光彩手段及血腥屠戮,大兴文字狱,焚毁篡改历史。即便是当下许多历史读物也依旧遵循按朝代划分章节的方式。
清乾隆大兴文字狱,篡改清初不光彩历史柏杨则大胆革新,摈弃以“朝代”为章节,而首创以“世纪”分章节,将王朝号、国号置于次要地位,而将中国放在首位,且每章都以“东西方世界”结尾,有意将“中国”以一个完整而统一形象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脉络中研究,极大开阔了人们观察历史的视野。
这种章节编排方式,不仅形成了《中国人史纲》的独创性,更表达了作者鲜明而浓烈的爱国情怀。
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前期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唯一的立足点。
在柏杨看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国永远存在,中国永远是一个完整而强大的国度,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这种立足中国说史,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仅是柏杨书写历史的独特方式,更暗含了他看待台湾问题的态度,“中国版图就像一片和平宁静的海棠叶,台湾岛和海南岛,像镶在叶柄下方的两颗巨大珍珠。南中国海诸岛,则是无数散落在碧绿海水中的小的珍珠群。”这是柏杨对大陆母亲的呼唤,是他渴望回归的美好心愿,表达了他对祖国真挚而浓烈的爱意。
03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说:“历史学以人类活动为特定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亦是以人的活动为特定对象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作。但使《中国人史纲》成为独领风骚的经典巨著的,并不是跳跃在文字表面的极少数人,而是掩藏在文字表面下,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许多人认为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注入了太多情感,对历史的理解有失偏颇,对其诸多批评,但柏杨并不是传统的学院派的历史学家,他写这部书也不是为了给史学家考究历史留下中正详实的史料,这是历史学家该干的事,他的书是写给中国普通人看的,更是为被淹没在历史波涛中,无人惦记的无名无姓的中国平民百姓写的。这一点从书名便可窥见一二。
不为帝王写家谱,只为苍生说人话这本书不叫“中国通史”或“中国史纲”,而叫“中国人史纲”,特地把“中国人”强调出来,就表明这是以平民视角著就的历史书,它不同于“奉旨修史”的官员立场,不需要揣摩圣意,美化、颂扬本朝的宏图霸业;亦不同于以帝王将相等统治阶级自居的立场,把历史编撰成对家族甚或个人的德能的讴歌。而是将中国百姓放在历史舞台的中央,从百姓的角度去评判各个朝代的制度、政策的优劣,这是一部为中国百姓发声抒情之书。
如柏杨在讲述蒙元历史时,毫不留情地抨击其暴政,将其统治者嘲讽为“奴隶总管”,因为蒙元统治者不把百姓当人看,任意糟践屠戮,一心只想着掠夺财富,满足征服欲望。
对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作者更是激烈抨击,以“兽性”、“自私和愚昧的蛇蝎性格”、“冷血而短见”等等词汇进行尖锐地斥责,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称帝后便卸磨杀驴,翻脸无情,更重要的是他蹂躏人权,建立绝对专制统治,加深文化酱缸的举措,迫使中国文化和物质文明停止进步,而被欧洲渐渐超越,致使中国落后于世界三百年,是后来的百姓遭遇列强蹂躏、屠杀的根源。
朱元璋画像柏杨对唐太宗李世民则推崇备至,夸其为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当然,这几本是公认),具有高度的智慧,及殷勤小心地治国态度,并列举了大量实例论证李世民及其领导班子从事国家建设的优秀。李世民开创的黄金时代,国家安定,物产富饶,人民生活富足而祥和,更将中国文化和物质文明推到世界前列。
不难看出,柏杨抨击或者褒扬某种制度、政策,不是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而是从是否有利于国家安定、文化进步、百姓乐业出发。他始终站在中国的立场,为百姓述说心声。
柏杨对中国的热爱,对平民百姓苦难的同情,对人性的关切,始终激荡在他的文字里,所以《中国人史纲》不是冷硬的史料,亦不是帝王家谱,而是一部有着鲜明态度且充满人情味的,中国人共同的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