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彭州一处美丽的川西林盘在年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现场会精彩亮相,美丽田园与诗意栖居完美结合,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目光。这处美丽的林盘就是,谢家院子。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描述了这样一组美妙、静谧的生活场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千多年后,陶渊明笔下的诗意在彭州乡间的川西林盘重现。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年前就有林盘雏形,年前秦朝时期川西林盘形成,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彭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承着川西古风、古韵和古貌。林盘,作为一种川西地区由来已久的居住空间形态,也融合了本地的气候特征,人文特质,以及本地人群的居住习惯及生活方式等诸多元素。
近日彭州市九尺镇玉源村谢家院子在网络逐渐红了起来,时常会有许多游客在村子里溜达,红起来不仅仅是因为红色的路面,红色的花朵,还因为当地百姓逐渐红火起来的生意,同样红火起来的还有村民们红红的笑脸,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接待、购物、餐饮,坐在家门口就有生意做。
谢家院子“四大亮点”品“春风十里”
“春风十里”咖啡火锅店,是几个大学生回家后利用自家和邻居家的宅基地进行旧院改造,开起了咖啡店。谢家院子是一个美食文创为主体的院落。
游“泉水绿道”
泉水绿道总长度约公里,以“绿荫串百泉,游园观田闻蔬香”为主题定位,以东部余处泉眼、沃野平原、林盘为特色,结合田园综合体打造,形成泉水田园型绿道体系。
寻“红砖记忆墙”
红砖记忆墙,用两万匹老红砖以旧造旧构成,它可以留住时间的痕迹,还可以看到这里旧房屋的照片,希望以此让大家感悟过去,感恩现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观“遇缘树”
遇缘树下,平时村民在此拉拉家常、开坝坝会,客人也可以驻足休息,欣赏乡土风物,感受乡间民俗。一棵树看顾了几代人,人们将其取名为遇缘树,谐音玉源村。
沿着蔬香大道一路向前,深入乡间腹地,便是一幅阡陌交通、良田在侧的风景画:青砖碎石铺地,蔬菜成畦,流水潺潺。
一座院子、一片林地、几亩耕田加上一条河便组成了一座林盘,俨然一个小型立体的生态系统,人们在此生产,也在此生活。
这里的民居白墙青瓦,显得格外朴素淡雅,这是因为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使用自然的乔木、竹子、青石、黄泥等,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
还未进入院落,路旁水车的“哗哗声”诉说着这个村庄日新月异的变化。漫步进入院落,满园的绣球花。院落内道路整洁,庭院深深,蝶鸟花香,小桥流水,乔木、竹林等与周边环境有机融为一体。
这里的民居被绿树、翠竹环绕掩映,透过房间窗户,能看到林盘院落里一簇簇高大的竹林。再看向远处,就是林盘周边种植蔬菜作物的绿色农田。
走在田间小路上,这里能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里还有咖啡、婆婆菜、田园火锅等九尺特色美食。
近几年来,彭州开展了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为主要内容的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彭州市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体现差异化发展,保护修复一批生态本底优、院落形态好、特色鲜明的林盘。
谢家院子,位于九尺镇玉源社区6组,总占地亩,按照“整田、理水、护林、改院、兴业”思路充分融入“绿道+林盘”发展理念,构建立体山水画卷的公园城市形态。
这里形成了一环、两心、三片区的空间结构通过林盘梳理、绿道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景观构建及文体旅商农产业融合,全面提升林盘内在功能和外在形象。
过去的谢家院子的散居是自发的、零落的,不拘于某种特定形式的。在彭州林盘保护更新的行动中,这里的散居更加错落有致。
这里的每一处改造,都体现着返璞归真的理念,说是更新,其实是在保留其原貌的基础上“再生”。这正是谢家院子林盘的打造原则。
这里的林盘既有生态属性,也实现了园林式绿化,同时又有经济属性,吸引了大量的客源。
这里的农耕条件优越,田就在宅旁,农户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畜禽饲养、花果栽植和家庭手工业等副业,或是赶集贩卖,闲暇娱乐。因而,林盘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陶渊明也好,杜甫也罢,他们吟咏了上千年的人类居住理想,开始逐渐在彭州的乡村实现。如今,一批经过保护修复的林盘呈现在大家面前。彭州已全面启动新一轮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历史的积淀带给了彭州人包容开放的心态,林盘则给了所有彭州人关于成都平原最直观的立体文化。对彭州人来说,川西林盘既是故乡,也是共同的精神原乡。
想了解更多要闻和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