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岛位于台东县东面的沧海碧波之中,面积16.2平方公里,巍峨奇石,林木葱郁,遗世独立,美不胜收。歌曲《绿岛小夜曲》唱道:“这绿岛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摇啊摇,心上的人儿在我的心坎里飘呀飘……”悠扬的旋律,美好的爱情,这座浪漫之岛,令人神往。那么,究竟绿岛的月光夜色有多么美妙迷人呢?柏杨在这里生活了近十年,确切地说是九年零二十六天,这无数绵长的日日夜夜,对于柏杨,生活不仅没有美妙迷人,甚至可以称得上炼狱。
绿岛实际上,绿岛就是一座监狱。因为它孤悬海外,地形险要,败退台湾后的国民党,在这里专门修建了关押“政治犯”的监狱,而柏杨就是关押在这里的“政治犯”。绿岛于柏杨,像伊夫堡于基督山伯爵一样绝望,可就在这种绝望当中,柏杨竟然完成了三部书稿,第一部《中国人史纲》、第二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第三部《中国历史年表》,其中《中国人史纲》是他人生的拐点,也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一、柏杨因言获罪,“大力水手”事件只是导火索
年,柏杨生于河南辉县一个小康之家,由于母亲早逝,柏杨的生日无从可考。年3月7日,台湾政府以“共产党间谍”和“打击国家领导中心”的罪名,将柏杨逮捕入狱。没有生日的柏杨从此将3月7日作为自己的生日。
由于母亲早逝,柏杨从小就在继母的棍棒下长大。因此他曾自喻童年如“野生动物”般生活。柏杨的求学过程也颇为坎坷。从开始念书起,几乎是每学必辍。在他看来,自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尤其对算术一窍不通。晚年他常戏谑说:“我到70岁,对九九乘法表还不太熟悉。”但是柏杨却从小对蒋介石非常崇拜。西安事变发生的时候,得知蒋中正被扣押,柏杨在回忆录中说自己当时“感到心痛如绞。回家告诉父亲的路上,一面走一面哭,觉得天地就要崩塌,中国就要亡了”。他后来戏称这是自己爱国病的第一次发作。柏杨曾说:我的内心一直是11岁的我,我整天为国家担心,为领袖担心。我们把国家爱入骨髓,我们不辜负国家。我们把领袖爱入骨髓,我们愿意为他死。
愿意为领袖而死的柏杨当过兵,扛过枪,但最终觉得报国无门的他还是选择了弃武从文,离开了部队。迫于生计,年轻时的柏杨对文凭非常执著。但是在整个读书过程中,他却没有取得过一张真正的毕业证书。没有学历就没有工作,柏杨混迹在沈阳和北平,找寻着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他和友人一起筹办的《大东日报》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批准。年,国民党撤退台湾,柏杨跟随部队一起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来到台湾之后,柏杨投奔到蒋经国磨下的“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但是在与同事聊天的时候,因为赞扬“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不拿人民一针一线”,被当成共军抓了起来。所幸并没有被判刑。被放出来以后柏杨开始在杂志专栏中撰写小说。但是,真正给柏杨带来荣耀和困扰的还是他的杂文。也正是在写杂文的时候,他给自己取了“柏杨”这个笔名。在蒋氏父子统治台湾的年代,柏杨说自己靠着胆大包天,发挥了不怕雷的精神。他往往采用最不严肃的方式,讨论最严肃的社会问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文学评论界常常把他说成是台湾的鲁迅。
年,柏杨当时的妻子倪明华接到了翻译《大力水手》连环漫画的工作,由于工作繁忙,倪明华要求柏杨帮助翻译。因为漫画中的英文对话都很简短,英文程度并不太好的柏杨才敢接下这份工作。《大力水手》本是一个全球发行的漫画,没有政治色彩,但是却给柏杨带来了灭顶之灾。《大力水手》漫画中有一章,画的是波比和他的儿子,流浪到一个小岛上,父子竞选总统,发表演说。在开场称呼时,波比说“Fellows”。如果柏杨将这个单词译成“伙伴们”,大难降临的时间或许延后。可是柏杨却把它译成“全国军民同胞们”,这是蒋介石讲话时常对民众的称呼。柏杨说他心中并没有丝毫恶意,只是信手拈来而已。
郭本城(柏杨之子):
事实上情治单位注意他很久了,翻译《大力水手》就成为了爆发点。刚好蒋介石跟经国先生在台湾,父子两个认定他有挑拨政府与人民感情的嫌疑。
张香华(柏杨妻子):
《大力水手》是一个导火线。在后来整个案情宣判的时候,《大力水手》完全没有被提到,就说他是个匪谋。我也私下问过他,翻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是触犯了当局,踩到了人家的痛脚呢?他居然的确没想到,他说那个时候大概只急着要赚稿费,根本就没有想到那是反映社会、反映现状的。
年3月7日,柏杨因言获罪,被冠上“打击国家领导中心”的罪名而入狱,稍后又追加了“共党间谍”的罪名。但是直至判决之前,柏杨依然心存希望。信仰基督的他祈祷政府释放他。而且他还安慰倪明华,说蒋经国是热情忠厚之人,是非必明。然而,柏杨的幻想最终还是破灭了。年7月,对柏杨的审判正式开始。妻子倪明华顶不住压力,向柏杨提出离婚。柏杨在极力挽留、甚至绝食21天之后,还是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最终柏杨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剥夺公权8年。柏杨说:“此次一去,就是十年。等我出狱后,房子已经不归我有,妻子已是别人的妻子,女儿虽然仍然是我女儿,但已变成另外一位少女。”
二、写《中国人史纲》的原因还是那颗赤子心
张香平在新版《中国人史纲》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筹建绿岛纪念碑时,我步入所谓的“绿洲山庄”(牢房)去做实地回顾。站在曾经囚禁柏杨漫漫长日的囚室里,我倚窗而立,感受到一股炙热、透着腥膻海风的味道,我禁不住流下泪来。一转头,我看到柏杨和同伴们一起步入这间因房。他庄严却面露笑容,向朋友介绍这个简陋的居处:墙上沾满了蚊虫的血渍,没有装水龙头的出水口就安装在地板上,下面就是他们便溺的出口,同时也是他们取水的出口……我望着他讲话的神情,原来要夺眶而出的泪霎时间止住了,只留下澎湃的心潮在胸口鼓动。
柏杨就是在一间大小便、取水口在一起的斗室里,用每天早餐省下来的粥,涂在报纸上,一张一张地黏成一个纸板,靠着墙根、坐在地下,把纸板搁在膝盖上,在资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中国人史纲》。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又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柏杨坚持不懈、笔耕不辍?因为柏杨心中有国,心中有民,心中有梦。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唯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和那些灿若星辰的大家学者相比,柏杨所著只是多了一个“人”字。但就是这一点不同,凸显了《中国人史纲》的鲜明个性,造就了它所具有的任何一部通史都不能替代独特价值。恰恰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中国史。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不同于任何一部通史类著作。无论是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还是其他历史学家,和这些灿若星辰的大家学者相比,《中国人史纲》多出的一个“人”字,造就了它所具有的任何一部通史都不能蓄代的独特价值。
柏杨没有司马迁秉承父亲司马谈遗志修史的使命,他研究中国的历史,其重点并不放在政权的更迭、经济的演变、文化的兴衰、社会的进退,他要揭示的其实是历史重压下民生的艰难,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坐不稳奴隶的时代”的轮番上演,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以及由此生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读柏杨常常是可以想到鲁迅的,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也。他们都痛心于“人”在中国历史中的卑贱与卑微。柏杨的忧愤之气,悲愤之气,就发侧于此。这样说来,读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犹如悲歌一曲,痛快淋漓,亦可漂一大白!
柏杨笔下的中国历史,不是考据式的,也不是结构的或得,更不是普遍规律的教科书,他的历史写作,所承载的,就是他以个人立场表达的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和见解。其中不乏偏见和偏颇,却也不乏真知和灼见。有些也是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比如非常著名的“文化酱缸”论,就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他也因此被封为激烈反传统的代表人物。但在这本书中,“文化酱缸”不再是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丰富、具体的历史描述。通过这种描述,我们看到了一条宏伟壮观的文化之河,最终淤塞成为一个酱缸的全过程。
可见,写出《中国人史纲》,是因为柏杨的一颗赤子心。
结语:
《中国人史纲》不仅是柏杨先生史学著作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历史通俗写作中的杰出开拓之作、引领之作。在同类书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及格的竞争者。其文字舒展漂亮,如行云流水,评论尖锐深刻,可洞幽烛微,在章节安排上也富于创造,全书以“世纪”分章,以问题分节,给人以明快的感觉。
中国人史纲柏杨诞辰周年纪念版果麦文化出品淘宝¥69¥购买《中国人史纲》,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