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中西方文明的起源
尚水
走出非洲,来到世界各地的古人类,慢慢适应了当地的生存环境条件,靠狩猎野生动物或采摘野生果实生存。后来,他们养植粮食和果木植物,培育养殖动物,创造了直接获得生存资源的生存行为体系。世界各地的古人类,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了诸多的文明。我们在这里只谈中华农耕文明和古希腊半农耕半工商业文明的起源。
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中
原古人类生活的地域,包括现在的以河南省为中心,以及东部的山东省西部、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中南部、陕西省东部的地区。南部是横断山脉,西部是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北部是草原和沙漠、东部是浩瀚的太平洋,四面几乎是封闭的,古人类跨越非常艰难。
在第四季冰川结束(年前到年前)之后,由于冰雪融化和连年的暴雨,导致各地洪水泛滥(这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和世界各地关于洪涝灾害神话传说的原始自然背景)。暴雨和洪水,给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域的古人类,降临着濒临死亡的威胁。同时也给我们的先人,留下了大片的黄河泥沙冲积而成的平原,为中原古人类后来的繁荣昌盛,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捕猎野生动物和采摘野生植物果实为食,是他们几百万年来熟悉了的生存行为方式。大自然冲刷出的大面积平原,长满了林木和荒草。他们在采猎的同时,也开垦荒地上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及荒草,撒下野生植物的种子,养殖粮食作物;捕捉野生动物,培育家畜,摸索着摆脱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生存资料的控制,慢慢过渡到了半狩猎半农耕的生活状态。
人类族群最早的社会组织,历史学家称之为氏族社会。
早期的氏族首领都延续了动物族群的习俗,由该族群的老祖母担任。中国神话传说的轩辕黄帝时代(约公元前年前后),男性成了维护族群生存(捕获野生动物提供生存资源,抵御外族群侵犯,保护本族群的安全)的主要力量,首领才改为由老祖父担任。这些人都是善良、慈祥、仁爱、智慧的深受族人信任、崇敬的长辈。这种族人长辈管理族群的治理模式,我们称之为血亲治理结构。
生活中黄河中游的古人类,公元前年前创造并使用早期的象形文字——中国古文字甲骨文(第五篇再详说)。
我国有文字记载(信史)的国家机构是从西周开始的。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建立了西周政权(前年——前年)。公元前年周武王故,其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姬诵)治国。周公顺延氏族社会血亲治理习俗,制礼做乐(以礼制和礼仪形式展现周天子权威的合法性,以乐律和演奏展示周朝治理结构的合理性的政治法统制度),遇有祭天、祭祖、出征,天子家族或上层贵族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必须按礼乐制度规范和程序进行,强化了天子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严。周天子就是天下(在中国古文化中“天下”就是中原地域)人的家长,天下政令自天子出。并分封其子弟等血亲到外地建家立国,形成保护天子的藩篱。为保护农耕劳动力资源在耕田里劳作,政府颁布政令鼓励农耕,抑制人们从事工商业活动,加强了农耕的社会地位,以保证人们生存资料的供应。农耕实行井田制,百姓耕种私田的同时,也要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上缴,相当于后来的部分税负。西周建立的社会制度——史称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制度鼓励农耕的措施,农耕生存行为方式,推动西周中下阶层财富的积累。春秋(前年——前年)末期,黄河流域的古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界的控制,由之前自然界直接提供生存资源——捕杀野生动物,采摘野生果实,渐渐创造了靠自己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直接获得生存资源的生存行为方式。人类摆脱自然界的控制,在现有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结构条件下,创造的直接获得农业生存资源的生存行为方式,我们称之为农耕文明。
人们获得生存资料的行为方式的变更过程,不断的加剧着原有的社会关系(封建社会制度)与新的社会需求(基层政权的权力和待遇)不适应的内在矛盾,新的生存需求力量不断地冲撞原有的社会制度的约束。中下层社会力量涌动,周天子无力压制,天子政令逐渐势微,呈现出“礼崩乐坏”迹象。从春秋末期到整个战国时代,新成长起来的中下层贵族,为摆脱周朝礼乐制度的限制,各自心照不宣的进行着“文化革命”——焚毁原存的典章。目的是为他们自行提高自身的行为规格(权利和待遇),超越周礼的限制,遮蔽其“僭越”行为。面对社会混乱局面,社会各阶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治理模式。春秋末年到战国时代(前——前年),中国社会成了诸子百家争鸣时代。
东周收藏史官李耳——老子,从天之“道”(天之运行规则)推导出人类社会回到小国寡民(氏族)的社会,“自然而然”、“无为而治”的社会治理的道家思想;以孔丘——孔子为代表的士阶层提出回到西周的初期,以西周初的礼乐制度为标本,并将其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了孔家儒学思想;商鞅在秦献公的主持下,在老秦国推行严刑峻法,鼓励人们参与耕战,富国强兵,贵族与平民等同的国家治理措施,韩非子综括严刑峻法的社会治理措施,形成了君主独裁、严刑峻法、富国强兵(弱民)的法家思想;工商业代表墨翟——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同”、“节用”的社会治理观念的墨家思想;名家惠施提出逻辑思维模式研究自然世界的思想萌芽(后因社会对名家逻辑思想需求微弱而被人们舍弃)等等。战国时代出现了各抒己见,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观点共存的社会局面。春秋战国时代发育成型了新的人类生存行为体系——农耕文明,也孕育出了保护农耕文明的智性体系——农耕文化。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化体系。我们将先秦诸子百家文化称之为中华原生文化。
中华原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后来的中华文明存续历程中起到了支撑作用,成了主流思想。儒(法)学思想的本质,学界称之为儒学宗法思想。儒(法)学宗法思想概括起来核心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尊而亲亲”和“礼有尊卑、爱有差等”(下篇详说)。儒(法)学宗法思想,是黄河中下游流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选择的产物,它是与这里的古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结构条件相适应的。
中国社会从公元前的秦朝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年,中华民族一直主要是依靠终日在土地上的劳作获得生存资源,延续着先人们创造的原始的、纯净的农耕文明。伴随农耕文明而生的儒家宗法思想的宗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尊而亲亲”,“礼有尊卑,爱有差等”则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埋藏的更深,时间也更长。
古希腊半农业半工商业文明的产生
我们是在研究西方文明,为什么这里要谈古希腊文明呢。是因为古希腊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的火种,现代西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传播和张扬的硕果。所以研究现代西方文明,要从古希腊文明说起。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欧、亚、非三洲交接地带。它的地理范围大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在希腊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而是连绵不绝的山岭、海域、河川,将陆地分隔成零碎分散的星罗棋布的小地块。但是,浩瀚的海域却赋予古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海岸曲折,绿岛相连,港湾众多,地中海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山岭沟壑,耕地缺乏,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的生产,人和地矛盾突出。迫使希腊从事海外贸易,海外殖民和经济文化交流。而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优良港湾尤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条件。特殊的地中海气候使得希腊盛产葡萄酒和橄榄油,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商品。正是这些原因,促成了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互利互惠的思想观念,开放探索的民族精神。这样的生存环境下的古人类,血缘关系单薄,血缘亲情淡漠。古希腊人,一家一户的家庭,为求生存不得不带上葡萄酒,和橄榄油,独自或约上一两个的伙伴乘舟过海,到盛产粮食的地中海南岸的尼罗河流域或东岸的两河流域,换回粮食果腹。
这里的古人类,最早也同样创造了自己的象形文字。环地中海不同地域的人们使用着不同语言和不同象形文字,成了制约贸易过程的有效交流的屏障。因此他们不得不放下自己熟悉的语言和文字,记下不同地域的交易者所指事物的语言的发音字母,经过长期的积累,创造出了拼音语言和拼音文字。拼音语言和拼音文字,不像象形文字那样,每一个字词都带有较为具象直观的内涵。所以,还必须对每一个字词进行定义——抽取事物本质特点,赋予相应的字词。也就是说每一个字词必须在逻辑结构中定义,相应的字词才有确定的内涵。抽取事物的本质特点(抽象思维)赋予相应字词,也就是必须把字词放在逻辑结构中,字词才具有明确的意义,才能进行有效交流。为每一个词先行定义,就形成初期概念。有了事物的概念,再对事物做以有理有据的分析、比较、说明,就是推理判断。这种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赋予相应的词,然后进行推理判断,就是抽象思维逻辑的雏形。
抽象逻辑思维,就是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赋予相应的字词确定的涵义,进行推理和判断的思维模式。抽象思维逻辑是认识世界(包括精神意识自身),对其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工具,是科学研究成果的种子和桥梁。抽象逻辑思维培育了古希腊的神学、哲学和博物学(即后来的分科之学----科学)。与中国先秦的惠施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写成的著作《工具论》,就是专门研究抽象逻辑思维的古希腊经典。
在逻辑结构中进行定义概念,再推理判断的过程,培养出了古希腊人的抽象逻辑思维习惯。也为后来古希腊文化在欧洲传播(史称“文艺复兴),进一步发展出西方人的哲科思维,开启了大门。
抽象思维逻辑
思维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抽象思维逻辑是能够对人的思维起到规范作用,让人的思维更加全面、深刻和理性,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准确。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突飞猛进,除了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之外,主要是古希腊哲人留给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工具,起着推动作用。遗憾的是,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古代中国诸子百家的施惠的逻辑思维思想,在中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农耕文明在黄河流域诞生,一直到清朝末年,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几乎就没有形成原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规则。
抽象逻辑思维有三个基本概念: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分为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中给一个词下定义,指明这个词的含义。也就是指明一个词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说,只有这个事物有这个属性或这些属性,其它事物没有这个或这些属性。有了本质属性的词就同其他事物的词区别开来。比如,葡萄酒这个词的内涵,是指用葡萄酿制的酒精饮料。概念的外延,是指有此内涵的同类事物包含哪些。比如葡萄酒这个词的外延,即包括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
明确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来的判断和推理,也就很难保证其正确性。抽象逻辑思维推导出的结论,排除了或然性,得出的结论是必然的。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研究抽象思维逻辑,我们又称为形式逻辑。它是西方社会近现代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16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世界科学技术超越中国,并且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把旧中国远远地拉在后面。除了西方世界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开放之外,主要是古希腊的抽象思维逻辑的复兴,引导人们的视界远远超出人们的感官所能到达的地方。
西方人使用抽象逻辑思维研究外部世界,可观察的太空,离人类的感官可感视界,越来越远。20世纪,西方科学家借助望远镜观察到的视界已经到达了遥远的银河系。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之后,西方世界用重力透镜观察到的视界,已经用光的速度一年到达的距离衡量。我们还在用我们的用肉眼观察世界,大部分中国人还仍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至今,类比推理和二元论,这两种思维模式还占据着我们绝大部分人的思维空间。并且我们的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这两种思维模式推导得出的结果,只具有或然性(或对或错),却仍然当做必然正确的结论(这里暂不做详说)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