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4月1日讯(通讯员王莎记者刘浏)4月1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消息,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以更高的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结合南京市实际,制定南京市《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
记者了解到,《实施意见》中明确,到年,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20%,PM2.5年均浓度达到26.7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3.7%,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比例达到97.6%,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等主要目标,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到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建成美丽中国城市样板。
《实施意见》聚焦七大块重点工作:一是强化源头治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持续降低钢铁、石化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加快推动“两钢四化”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强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用能管理。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十四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0%。完善绿色发展空间格局,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实施应用,逐步构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格局。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到年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
二是坚持协同控制,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VOCs污染治理,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强化重型柴油货车OBD在线监控应用,持续打好交通运输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深度治理,全面完成南钢、梅钢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推进5家水泥企业无组织颗粒物深度整治。深化城市面源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八达标两承诺一公示”,推进差别化管理工地建设,开展常态化积尘走航监测。到年,全市主城区主次干道机扫率达到%,郊区(园区)达到98%以上。提升污染天气应对能力,完善污染天气预警应急响应机制,细化应急减排措施要求,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
三是加强水陆统筹,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开展长江生态修复建设,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入江支流治理工程。到年,28条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17条省控入江支流逐月消劣。提升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隐患排查和整治。深入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推动全市稳定消除劣V类水体。不断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效能,到年,建成区80%以上面积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到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推动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推广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推动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强化水陆统筹治理,参与长江、太湖等重点跨界水体专项治理,开展长江、重点河道和湖泊的入河排污口整治。
四是拓展攻坚领域,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排查重点地块土壤污染状况,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推动全市域“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动快递、外卖行业包装“减塑”,建设一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摸清全市危险废物底数,强化危废全过程监管,持续推进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实施新污染物治理,重点防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等化学物质生态环境风险。深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体系,开展全市生活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五是突出系统修复,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到年,完成全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修复面积约公顷;强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持续推动老城添绿、新区建绿,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到年,全面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状况,建立环境指示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册。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科学划定并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保护区域,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保障核与辐射安全,严格核与辐射行政许可备案,坚持审评从严、许可从严,强化核与辐射风险隐患排查。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完善环境风险差异化动态管控体系。
六是强调问题导向,全面保障群众合法环境权益。针对多次投诉、多次办理仍不满意的信访问题定期开展全面摸排,落实市、区两级领导包案(带案下访)制度。合理规划各类功能区域和交通干线走向,严格夜间施工审批并向社会公开,加强噪声污染治理。整治餐饮油烟污染,实施餐饮服务单位油烟净化设施升级改造,推广张贴“码上洗”标识,提升监管效能。推动恶臭异味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动“无异味”园区建设,恶臭控制在全省、全国化工园区中走在前列;加强垃圾、污水处理、涂料使用等重点环节恶臭污染防治。
七是优化攻坚手段,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全面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处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严格落实差别化电价、水价等能源资源价格政策,健全企业环保信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常态化、稳定的生态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污水收集水平,到年,全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提升到.9万吨/日。实施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绿岛”工程,建设可供多个市场主体共享的环保公共基础设施。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效能。开展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
校对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