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镇政府代表与法国建筑科学技术中心代表点赞中法生态城。
南庄参展在珠海举行的国际绿色建筑博览会。
4月2日,在珠海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简称“国际绿色博览会”)上,位于佛山东平河畔以陶瓷而闻名的南国小镇成为主角之一,中法双方举行了中法生态城市授牌仪式,南庄正式成为全国首个镇域级别的中法生态示范城。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40年间南庄凭借陶瓷塑造“中国建陶第一镇”“中国陶瓷商贸之都”两块金字招牌而享誉全国,那么,此番成为全国获此授牌的五地中唯一的镇级中法生态示范城,南庄底气何在,下一步怎样去规划实施以及未来有哪些“红利”?
“南庄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将依托自身的岭南水乡优势,并与建陶小镇良性互动,5年内力促生态空间等3大规划落地,打造‘城产人文’融合的现代岭南水城。”南庄镇有关负责人的阐述恰恰回应了上述问题。
底气
“天生”岭南水乡拟建全域文旅示范区
位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南庄镇,三面环水,河网密布,得天独厚的水系资源造就了这一方岭南水乡,正如南庄镇常务副镇长罗永祥昨日在国际绿色博览会举行的“南庄生态城与建陶产业论坛”上以《生态南庄岭南明珠》为题,用岭南名镇、生态绿洲、文旅之城共3个篇章详细诠释了南庄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的优势和底气。
南庄是广东名镇,位处粤港澳大湾区前沿,是佛山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禅西新城”的发展核心,区位优势突出。最能体现的表示发达的交通路网,佛山一环高速、佛开高速、广明高速、季华西路、南庄大道、魁奇路西延线、樵乐路、龙湾大桥等主干路网汇聚于南庄,构成“五纵四横一环”的交通大格局,加上已在南庄布局3个站点的佛山地铁二号线,更让南庄的交通路网变得更加“立体”。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历经10年的腾笼换鸟、产业转型,作为禅西新城内核的南庄,早已形成“三带四片区”产业发展格局,且支撑南庄经济发展的陶瓷、大数据、新能源汽车“三驾马车”可谓齐头并进。
坐拥岭南水乡资源优势的南庄还是佛山的生态绿洲,区域内河涌纵横,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内河岸线长达五十多公里,是珠三角水系保留得最好的地方之一,有“岭南水都”之美誉。置身于南庄绿岛湖,在这个有着“鹭鸟天堂”“城市绿肺”之称的地方,从高处极目远眺,亩生态大湖以及20万平方米绿岛湖湿地公园,推开窗户,“落霞与鹭鸟相映”的美景尽收眼底。
不但如此,村落众多的南庄,祠堂古树遍布,榕荫婆娑,江河帆影;岭南建筑,错落有致,全镇18条村庄中有40%以上古村居被完好保存,石板路、亲水码头、龙艇、小桥、大榕树,成为南庄永不磨灭的岭南记忆。水,是南庄这座城镇的灵魂,更是南庄这座城镇生态的纽带,让南庄涌动着活力。
目前,南庄正全力打造岭南水乡、红色基地、特色产业、美丽乡村等文旅产业轴,将绿岛湖、水乡湖涌、动力小镇、紫南文明村、罗园水乡、罗南生态园、罗格孔家古村落、高标农田等文旅景观点“串珠成链”,形成全域文旅示范区,其中至少包含3个国家4A景区。
实施
5年内完成3大规划初显生态效益
南庄镇中法生态示范城项目(简称“中法南庄生态城”)选址于南庄镇湖涌片区,总面积约9.69平方公里,东、北至东平水道,南至季华西路,西至紫洞北路。以保护都市生态空间、构建完整生态格局、科技激发转型活力、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城乡协调宜业宜居为生态城建设的总体战略,设有生活、商务、都市休闲3大功能分区。
中法南庄生态城将实施并完成包括生态空间、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共3大专项规划。其中,生态空间专项规划提出“以双核驱动,一轴,一廊,两带,多组团”的格局,突出绿岛湖绿核、中法文化融合和滨水生态特色。在不同功能分区,采取城市化规模开发、生态化低密度开发等不同的开发模式;贯彻城乡融合理念,保留乡村特色及文化要素;强化东平水道的生态廊道功能。
具体构建以水道、城市道路、组团节点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绿色空间体系,结合功能分区,进行疏密有致的设计,塑造本土植物景观;在全生态城范围内推行低影响开发实践。重点项目围绕水系优化治理展开,包括东平水道生态缓冲带建设、湖涌村社区水循环生态系统、水生态环境重点修复。
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将选择区位、用地、开发强度、生态基底、交通支撑5个影响因子进行绿色建筑星级潜力评价,形成绿建星级布局方案,以指导未来实际开发;进一步推出中法国际学校、绿色商务中心、生态社区、南庄民宿产业等共5个重点项目,推动绿色建筑与生态城的居住、商业、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深度融合。
绿色交通专项规划则提出,在生态城片区尺度,加密路网、缩小街区尺度,构建“中心点—单元—组团”的慢行体系空间格局,以形成密度更大、渗透度更高的慢行线路网。同时,发展智能化停车,使自行车、机动车的停车管理更集约、快速,促进机动交通、慢行交通有机衔接。
围绕以水为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都市绿心;智力汇聚、创新活跃的创意设计智造高地以及精致宜居、中法交流互鉴的现代岭南水城大建设远景,中法南庄生态城所规划的重点项目将于未来5年内实现落地,从而能初步收获生态效益。
红利
与建陶小镇良性互动城市品质接轨国际
“这是南庄对外开放的一个平台、是一个亮点区块。”谈到中法南庄生态城时,南庄镇委书记何战指出,“中法生态示范城的概念类似于中德工业服务区,前者侧重在生态环保建设领域,中法南庄生态城的打造,必将推动南庄在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迈向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前,南庄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以中法南庄生态城为契机,通过中法两国的交流合作,将法国设计、中国智造相结合,推动南庄顺利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美丽而现代的岭南水城。
对此,南庄镇委副书记、
镇长陈辅明也表示,南庄推动中法生态示范城试点创建,一方面可以组织人员“走出去”,前往法国等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参观学习,重点在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加强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将欧洲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新技术、新项目等“引进来”,对提升南庄城市品质,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作用。
“中法南庄生态城项目的实施,对南庄推进禅西新城战略、打造成为佛山‘一环生态圈’重要引擎、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罗永祥也谈到,“同时,中法南庄示范城,与中国建陶小镇建设相融合,从‘生态数量’向‘生态质量’转变,形成整个南庄的生态优势,推动南庄顺利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南庄创建国家级特色小镇提供重要的生态环境支撑。”
仔细研究中法南庄生态城的规划便能发现,其设计蓝本将一场自然山水、特色产业、生态城市与人的“相遇”,生态城内江湖相依、山水相望、田埂纵横、湖塘成群、产业兴旺、人居幸福,是实现城产人文融合发展的典范。
何战还透露,凭借绿岛湖的城市建设基础,南庄以绿岛湖片区为核心建设中法南庄示范城的信心十足。
■他山之石
借鉴武汉经验迈上“绿色崛起”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南庄打造中法生态示范城,可借鉴武汉经验。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简称“中法武汉生态城”)融合中法两国在城市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领域的技术和经验,在产城融合和“绿色崛起”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年4月,中法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态城项目:中法武汉生态城落户蔡甸,历经四年的发展积淀,一座“中法合作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产业创新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在武汉崛起,逐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典范。
中法武汉生态城位于该市蔡甸区,长江、汉江夹境而过,该区平方公里的版图面积中,拥有九真山和嵩阳山两大国家级森林公园、沉湖和后官湖两大国家级湿地,以及28个重点湖泊和近百座山体,构成大武汉近郊最优质的生态空间。
就自然资源优势而言,南庄并不逊色,良好的水乡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是南庄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最持久的独特资源和宝贵财富。
武汉通过整合蔡甸区域内湖泊、湿地等生态要素,划定生态红线,构建“人水相亲、城水相依”的生态框架,形成江河湖连通、山水城相融,湖塘映城、河网穿城、城在园中的共生格局。
聚焦当下,南庄正全力谋划全域文旅示范区的打造,如何打造岭南水乡、红色基地、特色产业、美丽乡村等文旅产业轴,如何将绿岛湖、水乡湖涌、动力小镇、紫南文明村、罗园水乡、罗南生态园、罗格孔家古村落等“串珠成链”,“盘活”文旅景点资源,留住人气,是需要一番思考的。
凡事并非一蹴而就,中法武汉生态城总规用时两年多,凝聚了中法两国规划专家的心血。中法武汉生态城遵循的“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业态,先生活后生产”原则同样适用于中法南庄生态城建设。
另一个需要注重的是,中法生态示范城并非只一味强调生态,同样注重产业发展,为高标准谋划产业发展,中法武汉生态城管委会确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体验消费、高端国际健康医疗、节能生态、绿色智慧交通、创业服务等六大重点产业,且先后布局了中法生态科技谷、中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中法生态城规划馆、中国太空科技园、雷诺自动驾驶试验区等一批总投资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的项目。
由此可见,南庄在以绿岛湖片区为核心创建中法生态示范城,大可结合自身产业园区优势,在陶瓷总部经济、大数据、人力资源服务、知识产权、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布局上做好文章,为中法南庄生态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